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總目》為我國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圖書目錄。又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或簡稱《四庫提要》。 由清代紀昀等編纂。紀昀(1724—1805),字曉嵐,壹字春帆,今河北獻縣人。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該書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修,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稿完成。經過修改、補充,於乾隆五十四年定稿,由武英殿刻版。乾隆六十年,浙江地方官府又據杭州文瀾閣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自此方得廣泛流傳。 全書200卷。著錄圖書3401種,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國重要的古籍,特別是元代以前的書籍更完備。 分經、史、子、集四大類,大類下又分小類,小類下又分子目。每大類與小類前面均有小序,子目後面有按語,簡要說明此類著作的源流以及劃分類、目的理由。 該書著錄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學、史學、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壹萬多種,為我國收書最多的目錄,而且寫有內容提要和評論,為學者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提供了壹部翔實的書目。但它是由乾隆欽定、督辦的官修書目,在圖書入選、內容著錄、提要、評論等方面,都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觀點和利益。 又名《凹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提要》.:百卷。清紀的(1724—1805)總纂。內寧曉嵐, 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由翰林育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土,送文達。能詩及駢文,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等。 乾隆中修《四庫全書》,紀購與貼錫熊總其成,錫熊後入館而先投,陶則終始其事。校理《四庫全書》,雖白各專門學者分任,史部邵南江(晉涵1、子部周書昌(水年),經部從子部的天文、算學類皆戴東原(震),分別撰寫初稿,而別擇去取,筆削考核,則皆紀陶壹人任之。購亦自稱:“余於癸巳受識校書,彈仆年之力,始勒為總目二百卷,進呈乙覽。”(《文集》卷八《詩序總義》序)乾陡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大體完成,<四庫全書總目》和eN庫全書簡明日錄》也同時寫出初稿,幾經增改,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寫定,並由武英殿刻版印行。著錄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三幹五百零三種,未收入《四庫全書》的“存目”書六幹八穴十九種。總計壹萬零三百二十壹種。每種書部撰有·篇提要。 收入《四庫全書》各書的提要,原來本是附在書前以供皇帝審閱之用。至於離書別行的提要,那才‘是供壹般讀者參考的。原有之各書提要,當它別輯成書、單獨印行時,已經過紀陶大大修改、有些地方已與原文相差很遠了。如將現在的《四庫全書》(或壩”?前面所附的提要,與《四庫全書總B3逐壹核對,就可證實這壹點。 《凹庫全書總目》頗有壹些特點; (1)本書是壹部規模龐大的解題書目。它不同於正史中的藝文誌是史書的組成部分,而與e5rJ錄》、《祟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等同樣是書目的單行本。因而它在各部類的序論、解題、作者介紹、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誌目錄那樣受篇幅的限制,因而可以盡量作11必要的敘述和評論,從而使它成為清代規模最大的解題書目。 (2)本書分為“著錄”書和“存目”書兩大部分,是壹個創例。“著錄”書,寫為定本,收入《四庫全書》之內;‘存目”書是不收入《四庫全書》的,但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同樣撰寫提要。 根據本書《凡例》規定,列入“存目”者,大致有兩種情況。壹種是其書有謬誤,應在提要中“附載其名,兼匡躍謬”;另壹種是“尋常著述,末超群流……並亦存其目。以備考核”的。《四庫全書》***收“著錄”書三幹五百多種,“存目”書則多達六幹八百多種,後者多於前者壹倍。這些書,賴有“存目”的提要,才使讀者知其梗概,進而訪求原書。試想當年如果沒有這份“存目”提要,所存古籍將少去三分之二,鮮為人知,這將是壹個多大的損失。就此而言,《四庫全書總目》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陷。 《四庫全書》於乾隆36年(1771年)開編,46年(1781年)完成,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壹部叢書。其以“稽古右文”之名,行“寓禁於征”之實,致使編入叢書的只有3461種,79309卷,其余被認為價值不大且無“違礙”的圖書未收入《四庫全書》,列為“存目”。而其他有“違礙”內容的書則遭到禁毀、篡改、刪節。可謂文化史上之又壹浩劫。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溶、紀昀等撰,***200卷,是在編篡《四庫全書》的基礎上完成的,著錄書籍10254種,172860卷,對它們分別編寫提要,匯成壹部分類目錄,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是古典目錄學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檢索途徑是:1、分類途徑,需熟悉其分類體系。2、人名、書名途徑,81年影印本附按四角號碼編排的書名、人名索引。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