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壹生漂泊,開始在齊國求學,後來到楚國為蘭陵。他曾到秦國和趙國,在面前與林商議軍務,最後老死在楚國。他還傳道、授業和教育了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韓非和李斯。他的書是《荀子》。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和人事。他從社會語境出發,關註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尊重人的努力。荀子提倡“禮”,重視社會中人們行為的規範。他認為孔子是聖人,但反對以孟子、子思為首的“孟思學派”哲學,認為子貢和他本人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在荀子看來,人生來就是為了滿足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紛爭。所以他們主張人性本惡,要實行聖王教化和禮儀來完善人格。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現存《荀子》32部,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包括哲學、邏輯、政治、道德。在自然觀上,他反對鬼神信仰,主張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還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否認天賦道德觀,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倡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民的物質需求,主張經濟發展與禮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類的思維能夠反映現實,但卻傾向於輕視感官的作用。另外,荀子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