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土著先民是古百越族群的壹支,被稱為“南越族”。這支“南越”原著民族生活在嶺南的兩廣(包括今越南壹部)地區。而“南越”之稱謂,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又稱之為“南粵”。
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廣東、廣西是嶺南文化發源地。
嶺南古為百越之壹,是南越族生息居住的地方。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的族群,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等。包括“吳越”(蘇南、浙北壹帶)、“閩越”(福建壹帶)、“揚越”(江西、湖南壹帶)、“南越”(廣東壹帶)等[1] 。秦末漢初,嶺南是南越國的轄地。
《晉書·地理誌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確了嶺南的區域範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範圍包括了今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也包括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