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壹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壹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壹書,不僅是壹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壹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壹人的手筆,也不是壹個時代、壹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壹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托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壹,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麽”。《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裏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壹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註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註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壹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壹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壹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誌、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裏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壹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註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壹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壹。

④調攝精神

註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壹。精神意誌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誌在壹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禦”、“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誌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誌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壹是養意誌,二是調情誌。培養意誌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誌則在於排除幹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壹定規律,這裏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壹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臥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壹,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壹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註曰:“度百歲,謂至壹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壹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註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辟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壹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