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別是曾參、子思、孔子、孟子,
《大學》是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做。原本是《禮記》中的壹篇。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壹。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壹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壹般認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是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成了《四書》之壹。
《論語》實際上是記載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嚴格來說作者並不是孔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壹部書。
總的來說,是朱熹確定了《四書》的名稱和地位。
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蔔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壹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壹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余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壹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壹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壹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記載的內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卻不完備。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壹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壹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的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以前曾認為《春秋》壹書孔子曾經修訂。現在則認為是魯國的史官所作,與孔子沒有關系。
《春秋》孔子。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壹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為春秋作傳者***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谷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谷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壹種出於孔子舊居的墻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壹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谷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谷梁傳將的是所謂“微言大義”,就是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許多內容太過牽強附會,經不起推敲。而左傳則以史實為主,補充並糾正《春秋》中錯誤或沒有記錄的大事。而且左傳的文學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影響力都大於公羊傳和谷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