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依山傍水、被大龍溪與小龍溪簇擁的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龍華鎮。
龍華是壹座始建於宋代的國家 歷史 文化名鎮。景點環繞,如星璀璨。其中最耀眼的風景當屬八仙山大佛。
見過的佛像很多,見到此尊之初,我的心靈卻未有震撼,而唯茫然。
因為之前,我心中對之充滿了期待——被傳說為世界第壹立佛,且知之於媒體,當是何等壯觀!然而,在熾烈的夏陽中汗流浹背翻山越嶺地前來拜謁,看到它青樹翠蔓中醒目的紅砂石容顏,以及滿目含笑的熱情的同時,卻也失落地發現,言實之間,界若鴻溝。
我是指高度。
這就是所謂的“世界第壹立佛”嗎?32米的高度誠然偉岸,但與世界第壹名實相副?
在網上隨便搜索壹下“立佛”壹詞,便會發現高佛眾多,僅國內便有位於河南魯山堯山佛泉寺總高208米的大佛,位於海南三亞高108米的南海觀音像,位於湖南寧鄉高99.19米的千手千眼觀音像,位於安徽九華山高99米的地藏菩薩銅像……
這些佛像都是立佛像。
孰高孰低,壹目了然。
差距如斯,八仙山大佛何以敢稱“世界第壹立佛”?
其實,這個說法是應該有定語的。而之前媒體的宣傳都忽略了相關定語。
因為這個“世界第壹立佛”是相對於阿富汗巴米揚兩尊立佛而言的。
2001年3月,曾被稱為世界第壹第二的古代佛像、巴米揚兩尊分別高53米和35米的立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無情地摧毀後,位於屏山縣龍華古鎮海拔891米的八仙山上的這尊32米高的大佛,便從世界第三立佛變成了世界第壹立佛。
因而要尊八仙山大佛為“世界第壹立佛”,壹定不能少了三個限定條件的關鍵詞:“石窟之佛”“古代之佛”“立佛”。否則,它便稱不上“世界第壹”。
當然,八仙山大佛令人浮想聯翩的不僅只是其高度與“世界第壹”的匹配問題,大佛本身也是神秘的,存在著壹些未解謎團。
第壹個謎團便是八仙山大佛修造的年月未知。
明朝,屏山隸屬馬湖府,據查,而《馬湖府誌》中卻無關於八仙山大佛的任何文字記載。明萬歷十七年置屏山縣後,在《屏山縣誌》中,也無關於八仙山大佛的相關記載。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今天的龍華人說,八仙山大佛存在的年代久遠,他們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生活的年代,便有了八仙山大佛,卻不知道其修造年代。
這就怪了,史誌無載,當地人又不知起其源起,八仙山大佛是怎麽產生的?是壹夜之間從天而降的?
其實,當地人及其先輩不知道八仙山大佛的修造歲月很正常,因為他們幾乎都是清朝初年“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後代。
由是推斷,八仙山大佛當建於明代末。
當然,推斷畢竟是推斷,準確的修造時間還是壹個謎,有待考證。
除了華誕,八仙山大佛無頸無腳也是壹個謎。
佛像皆有頸,有頸方顯秀美。八仙山大佛為何沒有頸?
坐佛可以看不見腳,立佛沒腳怎麽立?
因無史籍可考,所以說法甚多:有人說可能是因為戰亂,來不及修造腳的部分,修造的人就不在了,或者逃離了;有人說大佛的設計比例欠熟慮,上半身修造好之後才發現,腿及腳沒辦法修造了,因為山體高度不夠,除非往巖下深挖。
八仙山大佛沒有唐代佛像頭部的高肉髻,以及垂肩的雙耳也就罷了,卻“長”著壹對招風耳,這樣的設計有何深意?
通常情況下,佛是不戴手鐲的,只有菩薩才戴手鐲,但八仙山大佛為何肩上沒有哲那環和搭鉤,還戴手鐲?
八仙山大佛腰上系壹短裙,又如婦女做飯時的圍裙壹般,這身裝束有何寓意?佛化凡塵?
還有,八仙山大佛到底是誰?是釋迦牟尼還是阿彌陀佛?因為從其外形特點看起來,無法準確地予以判斷。
甚至,細細地看之時發現,它既不像佛,也不像菩薩,卻有幾分像人。
這是供奉的佛,還是供奉的人?
歷史 上將真實生活中的人擬為佛而塑其像以享香火者,並非少數。但由於古籍中沒有關於八仙山大佛的文字記載,大佛本身也是壹項未競工程,未有文字銘記於石壁之上,所以也是壹個尚需解開的謎……
“石壁宏開,天自當年儲佛地;道源壹貫,人從此日仰神功。”
這是八仙山大佛左側供奉道教神像的丹霞洞石窟群中門上的壹幅對聯。
對聯的內容可知此道家之洞誕生於大佛之後。石壁之上,關於丹霞洞是有文字記載的,而關於大佛則無任何文字
分析“丹霞洞”門匾上的文字會發現,有敘州府知事張日晸於道光辛醜年(1841年)的落款——由此也可以推測,八仙山大佛至少在清代早期,及更早時間就已修建。
未解之謎這麽多,其實也是 旅遊 的看點。
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形式。形式不重要,亦如花,芬芳在心裏才最美。
美麗由心,迷悟亦由心
華齡隱沒在時間之中,景觀銘刻於山石之上。歷經疊加的風雨滄桑,以頂天立地站起的偉岸,撐起壹把慈雲的大傘,播撒平易近人的蔭蔽。
頭皮灼得好痛,這直射熾烈的光芒。
擡頭仰望,感動於八仙山大佛被時光淹沒的世界第壹。
有著美麗景色,卻又蘊含未解之謎;既高高在上,又食人間煙火。形象與靈性定格永恒,笑而不語的塵世歲月,看盡了人世間此生彼長欲望的紛繁……
彼岸在時空裏往復, 歷史 的昧夜,被古鎮以及神秘的立佛照亮。
八仙山大佛豈是壹尊佛?
除了是信徒們的膜拜偶像,是見證 歷史 煙雲的文物,還是銘刻於壹座山上親切而獨特的畫,壹部內涵豐富滋味綿長需要解讀的書。
跋山涉水,遠道而來,在古巷的深沈裏穿行,在朝佛的虔誠中遞進。
感受壹級壹級堅硬的石階銘刻的榮辱光華與秋月春風,感懷早已沈寂的無聲 歷史 的風煙、興衰,以及人生或上或下的哲學。
天陰天晴,淡煙疏雨,皆如不絕思念,纏纏綿綿我客居的異鄉。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