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屬於正規教育,入門必須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
若自學,古文較好,性靜敏思,長於推演,應從《內經》《難經》等書入手,先知中醫生理、經絡、生克、吉兇等入手,如要臨床可參看本草,如《神農本草經》等,再就是參考壹些醫家的醫案、醫論和釋儒道相關書籍等,如此數年,必成大家。
若重實踐,古文壹般,那就由《傷寒論》、《金匱要略》入門比較好。這兩本書是歷代尊崇的中醫臨床經典,從這裏出來的醫家不少,如俞嘉言、陸懋修、尤在涇、柯韻伯等,總之歷代都有傷寒名家,當然從傷寒入又不拘於用傷寒方的醫家則更多,如葉天士、王孟英等。所以從這入很容易與臨床溝通,而且到壹定程度,自然對各家良莠有個區別,因為這是臨床的規矩。
若古文不怎麽好,或很差,思維崇尚科學,不重視推演那就從現代教育部門的教材入手,如上所述,但自學要多交師友,相互進步。
若古文不好,又不願用功,覺得好奇或有錢可賺,那就去參加當代的各種培訓班,但最好不要去行醫。更不要對人說妳懂中醫。曾記得有個故事,說何喁為張仲景蔔命言:“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可為良醫”,所以學醫並非人人能學,為醫也非人人可行。總之來講,中醫配方素來講究“理法方藥”,其實其寓意豈止於此,此正中醫流派也。那妳入什麽派,入哪個門要選好,當然要根據自身條件。《內經》關於學醫條件,有扼要的論述。
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入手,繼而學習內外婦幼各科等,這也是壹條路。不過還是要從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