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朝美食:百姓們敢吃生食,飲茶之風盛行是怎麽回事?

唐朝美食:百姓們敢吃生食,飲茶之風盛行是怎麽回事?

韋莊有壹首詩描繪了大唐盛世的美景: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唐代是我國古代社會繁榮昌盛時期,國家統壹,疆域遼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令人欽羨的豐富絢爛的唐代美食革命,其中以茶文化的形成和生食文化的大發展為重要的體現。

1.唐朝百姓吃生食的習慣

自唐朝以後,便有許多古籍記載南方的生食習慣。隋唐統壹後,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的情況便陸續得到記載反映。《雲南誌蠻夷風俗》記載了雲南地區人們怎麽吃生鵝肉的方法,他們把生鵝肉切成小方塊,拌以生胡椒、雞椒等調料。《雲南通誌》說:"或肉或魚,切而嚙之,以五色蔬酥、五鹽椒和蒜,食以為敬客。"唐朝時,吃生食的習慣還與祭祀不可分,由這壹習慣還衍生出了"歃血為盟"這壹成語。

生活在沿海沿江地區的人們,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食用生魚肉的習慣,他們經常用生魚宴招待最尊貴的客人。唐代韓愈的詩裏曾經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潮汕地區吃生魚的習俗,唐貞元十四年,韓愈因上諫得罪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當他壹個河南人初到南方,看到當地生食海鮮的情況,感覺十分新鮮。

他迫不及待地給好友元稹寫詩,壹壹向他介紹潮州人喜食的海鮮,有章魚、蠔、蒲魚、蛇等,還有數十種他叫不上名字的海生物。生食海鮮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日本人吃生食的傳統是受了古代中國的影響。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日本人愛吃生魚片、壽司等,於是,他們便將日本人視為吃生食的鼻祖,其實不然。先秦時期,我國就把生魚肉作為款待有功之士的珍饈,漢魏六朝普遍食用,因張翰而成為文化原型,唐代風氣最盛。

唐代的魚膾種類、魚膾保存都值得壹提。唐代《膳夫經手錄》寫道魚膾的選料以鯽魚為最佳,鯿、魴、鯛、 鱸、次之,鱭、鮇、魿、黃、竹五種又次之,這是長期的經驗總結。除此之外,唐朝人還發明了給生魚片殺菌的方法,他們用"胡荽、蕪荑醬、鹵汁"這 類具有解毒殺菌功能的佐料。

日本曾十六次遣使到唐學習文化禮儀、政治制度、佛學、音樂、茶道、造紙、造船等技藝,作為生活中壹部分的飲食也可能是其學習的內容。遣唐使中的請益生原本就是某壹方面的專家,他到唐學習的時間很短,這些人中可能有人學習中國的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術;日本遣唐使到達唐王朝的待遇等同於唐代的藩屬,在飲食上必定很精當,這是大國的待客之道,魚膾也可能是宴請遣唐使的壹道菜。

不過,由於資料匱乏,上述兩種想法沒有得到證實。據《舊唐書》和《續日本紀》記載,唐王朝曾派人去日本,其中有些人後來定居日本,並接受了天皇的賜姓和授官,這些賜姓的唐人之後長期生活在日本,其在唐朝的飲食習慣必定繼續保留,魚膾文化是否有可能通過這 些人傳到日本,亦苦無資料證實。

我國食魚膾的傳統自始至終沒有斷裂,只因斫膾人的稀缺、生食魚膾引起身體疾病等原因,使魚膾文化漸漸從全國範圍內縮減到局部區域,久而久之 被人遺忘,令人產生了生魚片乃日本所獨有的錯覺。

2.唐代飲茶之風盛行

出了敢吃生食外,中國飲食對世界飲食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對茶葉與飲茶風氣的推廣。茶葉在現在己經成為與咖啡、可可並肩的世界性三大無酒精飲品,並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慣與傳統。

"茶"這壹飲品在先秦之時就為中國西南地區的人們所食用,漢代以後開始自巴蜀向長江地區傳播,但直到隋唐之時,飲茶之風才擺脫了南方壹隅而在全國範圍內得以確立。成為世人喜愛之物。唐代不僅是飲茶之風盛行之時,也是飲茶之風向域外不斷傳播之時,是茶葉成為世界飲品的開端之時。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唐代的茶酒業均獲得了快速發展。唐人飲茶風習日熾,尤其是中唐以後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日益壯大,茶葉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茶在唐代逐漸發展成為壹種社會流行風尚。可是,社會是復雜多樣的,由於生活境遇、社會身份、經濟條件和文化素養的不同,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實際生活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唐人茶生活當然也不例外。

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貴族吃茶多用金杯玉盞;而在簡陋的農家,雖然沒有昂貴的餐具用來吃茶,茶也是必備的飲品。難怪詩人岑參發出"然燈松林靜,煮茗柴門香"的感慨。因而,在唐代既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的盛況,也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的景象。

總之,盡管各階層飲茶的方式和品位確實有較大差異,但唐人對飲茶的推崇卻是顯而易見的。在唐代不僅內地有飲茶這壹習俗,同時飲茶之風還拓展到了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外地區,貞觀十五年,隨著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茶葉傳入西藏地區。與此同時,茶也向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播。

據《新唐書陸羽傳》回紇大量消費茶葉。這也是歷史上茶馬交換的開始,後來更是逐漸發展為茶馬互市。日本高僧最澄由中國研習佛教歸國,把茶種帶回日本,種植於近江。次年,高僧空海又從中國帶走茶籽,在日本各地種下,還把制茶常識傳在日本傳播。不僅日本茶道受中國影響頗深,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的茶文化亦可以從唐代茶文化中找到源頭。

3. 唐代文人"煎茶"時的講究

中國人的飲茶行為很是久遠,但茶在唐以前往往更多只是作為解渴、提神的壹種普通飲品,那吋,茶還達不到文化上的高度與深度。但隨著唐人茶生活的普及與風行,陸羽等好茶的文化人對茶的鐘愛、研究和總結,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茶經》應運而生。它是人們喝茶喝到壹定階段,需要某種總結與提升,好茶的文化人肩負起了這份責任,最終凝結成書。其中記載了茶葉的煮飲是文人茶生活的核心內容。其中歩驟規範,講究也多。

第1, 擇地點。煮飲茶湯總是需要壹定的場所,因而環境的選擇顯得很重要。在唐代,文人雅士們對煎茶的地點選擇也很有講究,他們希望能在自然幽靜的環境中能更好地品茗高談,以曠心境。劉言史在他《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就對他和友人不辭辛勞,在郊外取水煎茶做了詳細地描述:"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可以活高人。"他們將這種行為視為樂趣,自詡為風流雅事,可見當時對於煎茶之地的選擇也是壹種時尚。

第二,擇器具。煎茶要使用專門的器具。陸羽在《茶經》中用了壹章的篇幅,詳列了種煎茶飲茶用具,並在每件用具下,寫明了制作原料、方法、規格及用途,可見煎茶在文人生活中是實用性與藝術性並重的。唐代文人們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出發,選用青色的越瓷飲茶。當然,除越瓷外,文人們在各自的品茗實踐中也會依個人喜好選用其他地區的器具。如秦韜玉《采茶歌》中用了崗甌,可見,對於唐代文人來說,煎茶器具的選擇可以體現自身的審美觀念和品位,因此在選擇時,壹定要經過思考。

第三,擇水火。唐代文人對煎茶的講究還體現在他們對煎茶水火的講究上。陸羽《茶經》就討論煎茶水的檔次,他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代《煎茶水記》中記載了壹個叫劉伯會的人,他品鑒了全國的水源,最後得出揚子江南零水第壹的結論。相較用水,唐人煮茶對火的要求也不簡單。《茶經》提到煎茶最好應該使用炭火,這樣煎出的茶可以飄香萬裏。

第四,擇佐料。古人煎茶喜歡在水沸前加入佐料,唐人雖然也有這種習俗。但是這壹習俗受到了茶聖陸羽的批評,他認為過多的作料會使茶如同溝渠間棄水,反而損害了茶的本味,故而只是在湯水第壹沸時略調之以鹽味。後來,在唐代文人群體中,很多人也越來越重視茶本身純粹的味道,表現在品飲中便是逐漸掘棄了放佐料這壹習俗。

在這種煎茶的過程中,反映了唐代的文人雅士們對美的追求和理解。可以說,這已成為他們追求藝術美,以文人自我標榜和要求的壹種重要手段。精致的飲茶習慣反映出的則是文人們對生活的講究熱愛,對茶文化的推崇與引領。

結語

在中國,飲食足以堪當文化壹詞,中國人的吃喝絕非單純解決口渴與饑餓的問題,飲食中更多的充溢著講究與內涵,反映出的是國人的生活狀態與思想觀念。而這場美食革命生動地體現了唐朝文化的包容性,煎茶與吃生食體現在人們的小生活中,充滿活力,與時代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