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bìng yuán hòu lùn 》
2 概述《諸病源候論》系中醫病因、癥候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這是我國現存第壹部以論述各科病證的病因、癥候為主要內容的古典臨床醫著。由隋·太醫博士巢元方等編撰,書成於大業六年(610年)。全書***50卷,分為67門。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口齒、骨傷等多科病證,列述諸病病源、證候計1739論。從全書內容可以看出,巢元方總結了隋以前的醫學成就,對臨床各科病證進行了搜求、征集、編纂,並予以系統地分類。可以說,此書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以後,為臨床醫學理論開拓了壹個較為深廣的基礎。
巢氏所編,內容極為豐富。不僅收羅病證之多為前所未見;對諸病病因、病理的闡析,和癥候的描述分類,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1~30卷以內科病證(外感熱病及內科雜病)為主,兼述五官、口齒病證。31~36卷重點論述外科病證(包括瘡瘍、癰疽、癭、瘤、瘰癧、多種皮膚病、肛腸病、燒傷、骨傷、內癰等)。37~44卷列述婦產科病證(自“婦人雜病”至“產後病諸侯”)。45~50卷為“小兒雜病諸候”(實際上包括小兒易患的內、外、五官等科多種病證)。對於每壹門類中的若幹病證,均能簡要介紹其病因、病理和癥候。於諸證之後,基本上不載述治療方藥,而多附有“導引法”。由於隋以前的導引專著多已佚失,故從治療學的角度,《諸病源候論》保存了我國早期“導引”療法的不少精粹內容,是值得進壹步學習研究的。
該書在疾病分類方面,較之前人更為細致、明確,如對內科的急性熱病,巢氏分為傷寒病、時氣病、熱病、溫病、疫癘病五類。對傳染性熱病的病因,提到患者接觸“乖戾之氣”,足見對致病原的認識,較前有了突破。還提到可采用預先服藥以預防疫病或控制感染。書中指出山區癭病,系因飲用缺碘的“沙水”所致,這是對地方性甲狀腺腫(缺碘)病因的生動描述。該書還記載了人體多種寄生蟲病(所謂“九蟲”),並認識到疥瘡的發病與疥蟲侵染直接相關。對於消渴病(糖尿病)容易合並癰疽、水腫等,也有明確的載述。至於內科雜病中的瘧病、黃病、氣病、腳氣病、咳嗽病、淋病、水腫病等,無論在癥候和分類的補充,或病因、病理的認識等方面,均較前有了較大的發展。外科則擴展了較多的病種,在分類方法上,將原屬內科雜病的“肺癰”,列入外科病證; 指出漆瘡是由於個體“稟性畏漆”的特異性。書中對惡性腫瘤也有片斷載述,如提出“禽疽”是壹種體表多處可見“腫合牢核痛”的病證; “杼疽”的癥候特征是項及兩耳下有腫塊……。此二證均可在半月左右致人於死,提示了這些病的外現主證及預後不良,可以說是中醫對惡性腫瘤的較早記述。值得提出的是,該書還介紹了腹腔外科中斷腸的“針縷”吻合手術、創面的縫合以及血管的結紮術(所謂“以‘生絲縷’系絕其血脈”),反映了我國古代外科在手術基本操作方面所取得的較高水平。婦產科方面,對胎、產、經、帶及婦科雜證有較為扼要的介紹;對已婚、未婚,已產、未產的不同病證特點,也有重點的分析。對兒科多種雜病(包括先天、後天)的病源、證候作了較全面的歸納; 並指出小兒臟氣脆弱、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為後世兒科專著提供了豐富的臨床資料。五官、口齒,也選編了常見多發病證。
《諸病源候論》在中醫臨床文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對後世具有相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唐·孫思邈編寫《千金要方》時,較多地引了該書的內容; 唐·王燾的《外臺秘要》,宋·王懷隱等的《太平聖惠方》、劉昉等的《幼幼新書》,明·朱?主編之《普濟方》等名著中有關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據《諸病源候論》,或以此書作為重要的參引文獻。故清·《四庫全書總目》稱譽此書為“證治之津梁”。現有多種刊本。建國後,人民衛生出版社相繼出版影印本及南京中醫學院所編《諸病源候論校釋》,為繼承和發揚中醫臨床理論作出了壹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