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壹百三十卷(內府刊本)
漢司馬遷撰,褚少孫補。遷事跡具《漢書》本傳。少孫據張守節《正義》引張晏之說,以為潁川人,元、成間博士。又引《褚顗家傳》,以為梁相褚大弟之孫,宣帝時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故號先生。二說不同。然宣帝末距成帝初不過十七八年,其相去亦未遠也。案遷《自序》凡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為百三十篇。《漢書》本傳稱其十篇闕,有錄無書。張晏註以為遷歿之後,亡《景帝紀》、《武帝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劉知幾《史通》則以為十篇未成,有錄而已,駁張晏之說為非。今考《日者》、《龜策》二傳,並有“太史公曰”,又有“褚先生曰”,是為補綴殘稿之明證,當以知幾為是也。然《漢誌·春秋家》載《史記》百三十篇,不雲有闕,蓋是時官本已以少孫所續,合為壹編。觀其《日者》、《龜策》二傳並有“臣為郎時”雲雲,是必嘗經奏進,故有是稱。其“褚先生曰”字,殆後人追題,以為別識歟。周密《齊東野語》摘《司馬相如傳贊》中有“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壹”之語。又摘《公孫弘傳》中有“平帝元始中詔賜弘子孫爵”語。焦竑《筆乘》摘《賈誼傳》中有“賈嘉最好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語。皆非遷所及見。王懋竑《白田雜著》亦謂《史記》止紀年而無歲名,今《十二諸侯年表》上列壹行載庚申、甲子等字,乃後人所增。則非惟有所散佚,且兼有所竄易。年祀綿邈,今亦不得而考矣。然字句竄亂或不能無,至其全書則仍遷原本。焦竑《筆乘》據《張湯傳贊如淳註》,以為續之者有馮商、孟柳。又據《後漢書·楊經傳》,以為嘗刪遷書為十餘萬言,指今《史記》非本書,則非其實也。其書自晉、唐以來,傳本無大同異。惟唐開元二十三年敕升《史記·老子列傳》於《伯夷列傳》上。錢曾《讀書敏求記》雲尚有宋刻,今未之見。南宋廣漢張材又嘗刊去褚少孫所續,趙山甫復病其不全,取少孫書別刊附入。今亦均未見其本。世所通行惟此本耳。至偽孫奭《孟子疏》所引《史記》“西子金錢事”,今本無之。蓋宋人詐托古書,非今本之脫漏。又《學海類編》中載偽洪遵《史記真本凡例》壹卷,於原書臆為刊削,稱即遷藏在名山之舊稿。其事與梁鄱陽王《漢書真本》相類,益荒誕不足為據矣。註其書者,今惟裴骃、司馬貞、張守節三家尚存。其初各為部帙,北宋始合為壹編。明代國子監刊版,頗有刊除點竄。南監本至以司馬貞所補《三皇本紀》冠《五帝本紀》之上,殊失舊觀。然匯合群說,檢尋較易,故今錄合並之本,以便觀覽。仍別錄三家之書,以存其完本焉。
2. 是買白話版的好還是買文言文版的好我覺得應該是這樣,書不是說哪個版本就比哪個版本好。作為學術研究者來說就非得用中華書局的百衲本《史記》,作為初學者抑或是愛好者來說可以這樣子讀比較好:
1)古文底子不太好,像樓主這樣的可以先看《白話史記》(嶽麓出版社的比較好,比較權威。有周顧城?做的序言)
2)等看完了《白話史記》,對書有壹定認識了,然後就可以選白文版(文言文無大量註解版)手頭還要有壹本商務印書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相信樓主可以跳過第壹條直接進行第二條的。白文版的我推薦中華書局的白文版《史記》書剛出不久,應該書店還有賣的。這個版本的特點權威性我就不說了更重要的壹點就是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特殊名詞都有下劃線,比較方便閱讀。
3)壹般的話,能做到前面兩點就已經很強了,我自己還沒能把《史記》這麽好好的讀二遍呢#_#。要是樓主還想繼續專研的話就去書店花個兩百把中華書局的十大本四家集註《史記》抱回家吧。
3. 白話本史記,哪個版本比較好在古籍出版方面 中華書局是最權威的
中華書局新出的壹本《新白話史記》不錯 編者是韓兆琦 中國史記學會會長 壹***是上下兩本 不錯 卓越上有賣的
/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73901028&asin=B002BWPRT4&sr=8-1
我現在就在讀史記 壹邊是中華書局的繁體豎排十卷本 壹邊是這個 但是這個翻譯裏面的錯誤也是有的 但已經相當不錯了編的
我是古典文獻方便的研究生 正在讀史記 有什麽問題可以***同探討壹下
ps 第壹次讀史記應該純粹讀原典 不要去讀王立群之類的解讀 這才是關鍵
4. 求史記十表清晰的表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壹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閑侯者年表 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史記卷二十壹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5. 求壹篇史記的文言文版和翻譯看看這篇行不行,如果急用,還可以吧。
五年,秦饑,請糴於晉。晉君謀之,慶鄭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約①。
晉饑而秦貸我,今秦饑請糴,與之何疑?而謀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晉賜秦,秦弗知取而貸我。今天以秦賜晉,晉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謀,不與秦粟,而發兵且伐秦。秦大怒,亦發兵伐晉。
六年春,秦繆公將兵伐晉。晉惠公謂慶鄭曰:“秦師深矣,奈何?”鄭曰:“秦內君,君倍其賂;晉饑秦輸粟,秦饑而晉倍之,乃欲因其饑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晉蔔禦右②,慶鄭皆吉。
公曰:“鄭不孫③。”乃更令步陽禦戎,家仆徒為右,進兵。
九月壬戌,秦繆公、晉惠公合戰韓原。惠公馬騺④不行,秦兵至,公窘,召慶鄭為禦。
鄭曰:“不用蔔,敗不亦當乎!”遂去。更令梁繇靡禦,虢射為右,迓秦繆公。
繆公壯士冒敗晉軍,晉軍敗,遂失秦繆公,反獲晉公以歸。秦將以祀上帝。
晉君姊為繆公夫人,衰绖⑤涕泣。公曰:“得晉侯將以為樂,今乃如此。
且吾聞箕子見唐叔之初封,曰‘其後必當大矣’,晉庸可滅乎!”乃與晉侯盟王城而許之歸。十壹月,歸晉侯。
晉侯至國,誅慶鄭,修政教。謀曰:“重耳⑥在外,諸侯多利內之。”
欲使人殺重耳於狄。重耳聞之,如齊。
(節選自《史記?晉世家》)[註釋]①倍其地約:指晉本答應給秦土地,後違背諾言。②晉蔔禦右:禦,駕車的人;右,車上警衛的人。
③鄭不孫:孫通“遜”,恭順。④騺(zhì):馬重陷在泥裏。
⑤衰绖:穿著喪服。⑥重耳:晉惠公的哥哥,眾人普遍認為其欲與惠公爭奪王位。
[參考譯文]五年(前646),秦國發生饑荒,請求從晉國買進糧食。晉君(與大臣們)商量這件事。
慶鄭說:“(君王)憑借秦國力量得以即位,後來(我們又)違背給秦國土地的約定。晉國發生饑荒,秦國把糧食賣給了我們。
今天,秦國饑荒,請求買進晉國的糧食,(我們)賣給他們,有什麽疑問呢?還要商量!”虢射說:“去年上天把晉國賜給了秦國,秦國不知道奪取晉國反而賣糧食給了我們。今天,上天把秦國賜給了晉國,晉難道應該違背天意嗎?就應該去攻打秦國。”
惠公便采納了虢射的計謀,未給秦國糧食,反而派軍隊攻打秦國。秦國非常生氣,也派軍隊攻打晉國。
六年(前646年)的春天,秦繆公率領軍隊討伐晉國。晉惠公對慶鄭說:“秦軍深入到我國境內,該怎麽辦呢?”慶鄭說:“秦國讓您回到了晉國,您卻違背給秦國土地的約定;晉國鬧饑荒時,秦國立即運來援救的糧食,秦國鬧饑荒,晉國不僅不給予援助,竟然想趁秦國的饑荒攻打人家,(現在)秦軍深入國境不也應該嗎?”晉國對駕車和擔任護衛的人進行了占蔔,二者都是慶鄭吉。
惠公說:“慶鄭不馴服。”就改讓步陽駕車,家仆徒做車上的護衛,進軍秦。
九月壬戌日,秦繆公、晉惠公在韓原交戰。惠公的馬深陷在泥裏跑不動了,秦軍趕來,惠公十分窘迫,召慶鄭駕車。
慶鄭說:“不照占蔔的去做,打敗仗不也應該嗎?”說完,慶鄭就走了。惠公改讓梁由靡駕車,虢射擔任護衛,迎擊秦繆公。
繆公的勇武士兵奮力沖擊打敗了晉軍,晉軍敗退,就讓秦繆公跑了,(秦軍)反而俘獲晉君帶回秦國。秦國將要把他殺了祭祀先帝。
晉軍的姐姐是繆公夫人,(聞訊後,她)身穿喪服哭泣不止。繆公說:“俘獲了晉侯應該高興啊,如今妳竟這樣悲痛。
況且我聽說棋子看到唐叔剛剛被分封時說過‘他的後代壹定應當昌盛’,晉怎麽能滅亡呢!”於是(秦繆公)和晉侯在王城結盟,並答應他返回晉國。十壹月,(秦繆公)將晉侯送回晉國。
晉侯返回晉國,殺了慶鄭,重新整頓政治教化。(晉侯)與大臣們商議道:“重耳在外,諸侯大多認為送他返國做晉國國君對自己有利。”
於是想派人到狄殺死重耳。重耳聽到風聲,逃到齊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