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狀,卻無法正確書寫漢字的具體部首和結構。因此,在享受數字化便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的漢字書寫。我們在接觸電腦前已經學過漢字,所以感覺用鍵盤敲出字符很方便;但是請設想壹下,如果換作壹個從未學過漢字的人呢?即使他學會了敲鍵盤,對於打出的漢字還是無法識別。故學習漢字的書寫和使用這個基礎環節不可或缺。
對於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壹是通過記錄語言傳承文化;二是直接傳達文化信息,即從漢字本身折射出文化現象。前者是漢字最重要的功能;後者則屬於附加功能。當然,漢字以外的文字也有通過記錄語言傳承文化的功能,只是漢字更獨特壹些,因為在最古老的幾種意音文字中(還有埃及聖書寫、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漢字是唯壹在今天還在使用的。此外,漢字的結構中保留著表義符號,本身就能傳達許多文化信息,特別是古漢字。以“炮”和“炮”為例:大炮起源於漢代的拋石機,故為“石”字邊;到了宋代,火藥發明了,於是就有了“火”字邊的“炮”——可見,從漢字偏旁的演變能夠體會出壹些文化現象。
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誇大漢字的文化承載功能。如果壹定要將每個漢字都與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天人合壹等掛上鉤,就過於牽強了。
關於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傳承好漢字文化,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應從學校教育抓起,提高語文教師的文字教學水平,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和學生對漢字的掌握。
其次,抓好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工作。現在大學生畢業、評職稱對外語都有硬性要求,對自己母語的掌握卻沒有要求。應盡快在大學本科、研究生中全面鋪開漢字測試工作,並對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在漢字的掌握方面定出硬性要求;凡與語言文字有關的部門和教育部門,也應把漢字測試的成績作為能否上崗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