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 歌 〔年代:上古〕
斷竹,續竹; 飛土,逐肉。
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說是神農時代出現的《 蠟辭》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本,歸其澤!”(《禮 記·郊特牲》)這大約是壹首農事祭歌。至於傳說為堯舜時期的《擊壤歌》、《 康衢謠》、《卿雲歌》、《堯戒》、《賡歌》、《南風歌》等,從其思想內容和 語詞來看,顯然都是後人的偽托。倒是有些簡單質樸的韻語,可能是原始歌謠的 遺留。如《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但已經 具有韻律,顯然是壹首十分古老的歌謠。《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載禹時塗山氏 之女所歌的是《彈歌》,作者為善射者陳音。
這要感謝乾隆時候的那個蘇州人沈德潛,是他慧眼獨具,將載在《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善射者陳音應對勾踐詢問時引用的古歌——“斷竹讀竹,飛土逐肉”,作為上古時期的優秀詩歌,收入所編著的《古詩源》,並題名為《彈歌》。從此,這首“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八字的《彈歌》,才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引起了學者的註意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