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政績
紹聖二年(1095年),他知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拊養柔良,鋤治奸滑”,使境內人民安居樂業。曾經有手下的官吏受賄,別人在告發這個官吏時把王辟之也壹塊告了,王辟之神色不變,對上級來調查的人說:“白頭老翁安能畏吏苛民耶?”意思是說自己是清白的,不怕上級調查,也決不對錯告他的老百姓打擊報復。後來上級查明了事實真相,王辟之是無辜的。王辟之對古代先賢十分思慕敬佩,不但為曾經在忠州做官的劉晏(唐代理財家,曾被貶為忠州刺史)、陸贄(唐代駢文家,曾被貶為忠州別駕)、李吉甫(唐代地理學家,曾被貶為忠州刺史)、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曾被貶為忠州刺史)修了“四賢祠”,而且以這些名官為榜樣,“興舊起廢,慨然不倦”,以廉潔勤政、務實愛民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擁戴。北宋著名詞家、書法家黃庭堅在《忠州復古記》中,高度稱贊他“知務樂善,擊強撥煩,才有余地”。
貢獻王辟之的作品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為後世對北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歷史研究,特別是對壹些政治家、文學家的生平研究以及山東省的地方史研究、宋詩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史料。王辟之長期擔任北宋基層地方官吏,交際範圍主要是官場,所以對統治階級內部的壹些傳聞故事非常感興趣也十分熟悉。書中的前半部分如帝德、讜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等篇記錄了大量明君、賢臣的歷史事跡,如“杯酒釋兵權”、“開卷有益”的宋太祖趙匡胤、“治最為天下第壹”並修嶽陽樓的滕子京、力主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品行高尚的司馬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仲淹以及大將軍狄青、名臣寇準等,很有史料價值;同時,王辟之又是壹個文人,對詩人、書畫家等文藝界的軼聞趣事非常關註,如著名文學家蘇軾、歐陽修、尹洙、蘇轍,山水畫家李成、著名詞人柳永等人的事跡也時時出現在書中。尤其值得壹提的是書中的“官制”、“貢舉”、“文儒”等部分,準確、翔實的記錄了當時的官制、科舉情況,為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第壹手資料,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舉提供了大量真實的佐證;“歌詠”、“書畫”部分,記錄了大量詩人、書畫家的創作經歷和藝術理論,是我們研究宋代文學史、書畫史時不可不讀的參考文獻。
王辟之是臨淄人,晚年大部分時間又在臨淄度過,所以《澠水燕談錄》記錄了大量北宋時期臨淄以及周邊地區的人和事,比如以著書扶道為己任、著《山東野錄》七篇的臨淄人賈公疏;教子有方、少寡情欲的臨淄長壽老人麻希孟;博學醇德的臨淄名儒趙師民等。書中對範仲淹知青州的事跡也記之甚詳,有近十條之多。另外,王辟之的《澠水燕談錄》還在有意無意之間創造了幾個第壹:這在瓦當的收藏、研究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因而意義極大。原文是:“秦武公作羽陽宮,在鳳翔寶雞縣界。歲久,不可究知其處。元六年正月,直縣門之東百步,居民權氏浚池,得古銅瓦,五皆破,獨壹瓦完。面徑四寸四分。瓦面隱起四字,曰羽陽千歲,篆字隨勢為之,不取方正。始知即羽陽舊址也。其地北負高原,南臨渭水,前對群峰,形勢雄壯,真勝地也。武公之初年,距今千有七百八十八年矣。武功遊景叔方總秦鳳刑獄,摹刊於石,置之岐陽憲臺之瑞豐亭,以貽好事者。”由此可見,從壹千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始瓦當就已經成為文人雅士案頭的賞玩了。第二,我國古典文學史上關於“三蘇”並稱最早也源於本書。據《卷四·才識》記載:“眉山蘇洵,少不喜學,壯歲猶不知書。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舉進士,又舉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為吾學也。”焚其文,閉戶讀書,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書說。與二子軾、轍至京師。歐陽文忠公獻其書於朝,士大夫爭持其文,二子舉進士亦皆在高等。於是,父子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本書還記載了許多蘇軾的事跡,對我們今天研究宋代文學有很珍貴的價值。特別是書中提到,宋使張蕓叟奉旨出使遼國,在幽州的旅館裏發現有遼國人在墻上抄錄的蘇軾詩歌,還聽說範陽的書店曾經刊刻蘇軾的詩集等事,對我們研究蘇軾詩歌的影響和傳播有重要意義。
著述 《澠水燕談錄》十卷,《郡齋讀書誌》、《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誌》、《四庫全書總目》均著錄於子部小說家類。《郡齋讀書誌》題《澠水燕錄》,作王辟撰。 《澠水燕談錄》分“帝德”、“讜論”、“名臣”等十七類。自序雲:“閑接賢大失談議,有所取者,輒記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今考此書,皆記紹聖以前雜事”,而記事“不能盡確”。如“誰傳佳句到幽都”,本蘇轍作,而誤為張舜民。柳永夤緣中宮獻《醉蓬萊》詞,本為仁宗所斥,誤為仁宗大悅。 寫作特色作者站在封建士大夫的道德立場,歌頌了愛民尊賢、勇於納諫的明君以及廉潔務實、克己奉公的清官;贊美了壹些文學家高潔傲岸的品質和靈敏機智的創作才華;對弄虛作假、不切實際、殘害百姓等醜惡現象進行了諷刺和批判。比如《卷壹·帝德》中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宋真宗曾經對壹個外放到地方做官的郎官印象很好,稱贊他品德高尚,做事得體,答應在合適的時機把他調回中央,委以重任。但是這個郎官回京之後托關系,走後門,到處行賄當朝重臣。事情被真宗知道後,便沒有重用提拔他。這個故事表現了宋真宗對那些跑官要官者的憎恨,贊揚了宋真宗堅持原則的品格,對今天的人們很有教育意義。
王辟之的詩文曹州於令儀者,市井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豐富。壹夕,盜入其室,諸子擒之,乃鄰子也。令儀曰:“汝素寡悔,何苦而為盜邪?”曰:“迫於貧耳!”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與之。既去,復呼之,盜大恐。謂曰:“汝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感愧,卒為良民。鄉裏稱君為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傑仿舉進士第,今為曹南令族。——宋代·王辟之《於令儀誨人》於令儀誨人
宋代 : 王辟之
展開閱讀全文∨ 曹州於令儀者,市井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豐富。壹夕,盜入其室,諸子擒之,乃鄰子也。令儀曰:“汝素寡悔,何苦而為盜邪?”曰:“迫於貧耳!”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與之。既去,復呼之,盜大恐。謂曰:“汝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感愧,卒為良民。鄉裏稱君為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傑仿舉進士第,今為曹南令族。 ▲ 國中文言文 , 寓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