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古裝影視片的熱播,古琴作為展現文化氣質的道具,越來越多地被搬上熒屏。遺憾的是,在古琴的運用上,經常出現壹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級錯誤。比如擺放的位置顛倒、演員展現的彈撥方式錯誤、甚至配音的樂聲根本不是古琴的聲音。那麽,古琴到底是壹件什麽樣的樂器呢?
古琴本名“琴”,又稱玉琴、瑤琴或七弦琴。二十世紀初,為區別大量進入中國的西洋樂器,才加上了“古”字,改叫“古琴”。
古籍文獻記載有伏羲作琴、黃帝造琴的傳說。關於古琴的文字,在中國的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最早的記載。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琴瑟擊鼓,以禦田祖“;”琴瑟在禦,莫不靜好“等等。因此可以推斷,古琴的歷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
古琴壹般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征壹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身與鳳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幾個部分。古琴的面板就是指板,上有七根琴弦,面板外側嵌有十三個徽位。
古琴的音箱是由壹塊木頭掏空而成,箱壁厚而粗糙,發音區位於琴的背面。因此其音色非常獨特,既含蓄深沈、又韻味悠長。
古琴的彈撥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空靈,代表天;散音松沈,代表地;按音豐富如吟唱,代表人。
在漫長的古琴發展進程中,從六朝的《碣石調幽蘭》起,流傳到今天的不同派別的古琴曲有上千首,如此海量的琴曲傳譜,是其他民族樂器無法企及的。
古琴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並且三千年來基本相同。每壹床有年份的古琴,都是中國歷史的活化石。2012年嘉德春拍會上的唐代“大聖遺音”琴,曾拍出1.15億的價格。
“琴棋書畫”,琴為四藝之首,它不僅僅是壹件樂器,更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修身之物。古琴音量小,它追求的是操琴者與自己的心靈、與大自然的交流,蘊含的是“大音希聲”這樣的中國哲學。
所以古琴藝術不能用單純的音樂藝術表述,它更是中國千年文化集大成的重要載體。
春秋時期的孔子,他編輯《詩經》時曾”皆弦歌之“,即用琴彈唱這些詩歌;
伯牙,先秦琴師。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呂氏春秋》中有明確的記載;
曹魏時期”竹林七賢“之壹的嵇康,在臨刑前最後壹次彈奏《廣陵散》,成為千古之絕響;
東漢的蔡邕,所著《琴操》壹書流傳至今,是音樂史上的重要文獻;
西漢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同時也是壹位音樂家,他以壹曲《鳳求凰》俘獲卓文君的芳心,最終諦結良緣。
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連珠式、列子式、神農式、響泉式、師曠式等等。主要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瀟湘水雲、廣陵散、高山流水、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梅花三弄、醉漁唱晚。
浙派、虞山派、廣陵派、川派、梅庵派、九嶷派、諸城派、嶺南派、蜀派。
古琴的計量單位叫做”床“;古琴的制作過程叫做”斫“;古琴的樂譜叫“減字譜”;古琴的基本指法有:抹、挑、勾、剔、綽、註、吟、猱。
關於古琴的文化內涵還有很多很多,再好的文字也無法表達音樂本身之美。所以,我強烈建議妳:選壹個安靜的夜晚,放壹首原汁原味的古琴曲,讓它帶妳遠離城市的燈火與喧囂,穿越回大唐的長安,聽壹聽那時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