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用什麽字表示也

文言文用什麽字表示也

1. 文言文用什麽字表示“她”

現代漢語中的第三人稱“她”指代女性,既可做主語,也可做賓語,還可做定語。而在古漢語中,第三人稱則由“之”和“其”充當,這兩個他稱代詞,既可指稱男性,也可指稱女性,也就是說,這兩個他稱代詞可以表示“她”,只不過在上古文言文中“其”只能表示領屬。

不過這兩個他稱代詞,通常不充當主語。所以,妳所例舉的“她是我的女兒”或“她是我的妻子”的文言文應該是:此女為我女子也;此婦人為我妻子也。

註意:古代,女:指未婚女子,婦:指已婚女子;女子:即女兒,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妻子:即妻,例如:《詩·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2. 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壹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3.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麽字形容

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嚴謹,也有戲劇之俚俗。

比較嚴肅、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壹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帝王人臣專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將、本將、本督、本帥等。

通俗壹點則用:鄙人、後學、末學、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輩、灑家(早期白話)、老朽、貧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麽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朕”在秦以前本是壹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只能用於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詩經》中,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儂”屬於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壹人稱代詞使用。

4. “應該” 在文言文中用哪個字可以表示

“宜”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應該”

拼音:yīng gāi

用於建議,情理上必然或必須如此;表示推測,說話本人對現象的認知具有不確定性,或是對自己所說的不自信。

不宜有所過。(“宜”應該;“過”拜訪。)——《史記·魏公子列傳》

造句:

1、我們應該堅決反對男尊女卑的思想。

2、妳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應該受到良心的譴責。

3、每個同學都應該擬訂壹份學習計劃。

4、生活水平提高了,應該提倡適度的消費。

5、對這件事,妳是局內人,應該很清楚。

5. 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

“也”字的用法

(壹)“也”字作助詞的用法:

1、“也”字表示判斷語氣的用法:壹般譯為“是”“就是”。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也”字作句末語氣詞的用法: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也”字用在句中或句末的用法: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4、“也”字用在句末的用法: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也”字用在句末的用法: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沈百寶箱》)

(二)“也”字作句中語氣詞的用法: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