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是道教信仰中太歲神的簡稱,乃道教值年神靈之壹,壹年壹換,當年輪值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流年太歲)。
太歲司壹年禍福,太歲信仰源於古代中國民間的天體崇拜,與歲星(木星)有壹定的關系。古人觀測天象,認為歲星十二年運行壹周天,便將黃道分為十二等分。
戰國以後為了計時方便,於是虛設“太歲”為左旋,而與歲星(右旋)運行的實際方向相反,並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計年。
大約自秦、漢時起,人們則把太歲所在方位視為兇方,無論是誰都不敢與太歲所在的兇方相對立,如建屋造房,或遷徙、婚嫁等,否則就算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將可能招致禍殃。後人又將太歲人格化;元、明以後,由國家列入祀典,依歲時奉祀,祈禱太歲星君輔國安民。
擴展資料:
古代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是太陽系行星中體積最大的行星,對地球影響非常大,所以用木星表示年度。木星12年繞太陽壹周,就是十二生肖的由來,也就是十二地支。但是古代天文學家還發現木星實際上的運行周期11.86 年,因此每隔84-87年就會超辰(西漢劉歆提出)壹次。
為了避免超辰的問題,就假設了壹個天體,並和木星相對應。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由此來解決攝提紀幹支紀年與歲星紀年法之間的沖突,即木星超辰的問題。這個假設的天體,正是太歲。
百度百科—太歲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