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想找壹個人的生平資料,徐公美,民國時期人,曾寫過《日本電影教育考察記》、《非常時期的電影教育》等。

想找壹個人的生平資料,徐公美,民國時期人,曾寫過《日本電影教育考察記》、《非常時期的電影教育》等。

憶我的父親徐公美

◇徐 恂

我的父親徐公美,名慕杜,揚州市人,生於1881年,卒於1950年。生前曾留學日本。歸國後,歷任江蘇省立第六師範校長;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師範科主任兼國文教師;江都縣(包括揚州市各區及江都市)教育局長;江蘇省財政廳主任秘書;江蘇學院特級教授等職。在省教育財政兩界頗具聲名。建國後,揚州第壹任市長杜幹全在全市教育界大會上稱贊父親為揚州愛國知識分子代表,號召大家向他學習。旋以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身份被邀為揚州市第壹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我的父親生平事略,已在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承印的父親遺著《北柳詩存》中予以闡述。

1927年,周厚樞先生奉命來省立揚州中學任校長,當時北伐初成,軍閥殘余勢力尚未全部肅清,政局極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周校長希望有壹首能在較長時間內流唱的校歌。為此召集了全校國文教師開會。在會上,他提出校歌歌詞不能帶政治色彩,文字要簡潔精煉,要突出揚州。父親主動承擔了這壹任務。僅用很短時間交出了答卷。歌詞為:“襟江帶海,從古數揚州,今更作人文淵藪。看!黌宮近樓,講舍遙兮,知負笈盡多俊秀;更幼兒淑女兼收,宏造就。問光芒何似?剛好有二分明月,高湧海東頭。”後由王宗虞先生譜曲。這首校歌,詞意貼切優雅,清健悠揚,易唱易記,至今尚有許多老校友,能夠壹字不差地唱出來。省揚中建校壹百周年紀念大會上,該校歌連續播放了三次。

父親教學認真,不茍言笑,深受學生敬愛,至今還有不少老校友對他懷念不忘。在臺灣出版的《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六十年校慶紀念冊》中有不少老校友撰文懷念公美老師。如揚中校友旅美學者施文溶撰文指出:“自我們高三學年開始,敦請到徐公美先生教授國文,他在這壹年時間有計劃的分別就經、史、子、集,扼要地逐壹介紹,講解詳盡,字字珠璣,人人易懂。同學們壹反過去態度,由漠視而增高讀國文的興趣,聽得心曠神怡,暗自欽敬徐師。他舉壹隅而知三隅,為時僅壹年,使同學們勝讀古書十年,這絕非是誇張之詞。”

1931年,爆發了“九壹八”事變,全國掀起抗日高潮,父親撰寫了不少抗日救亡歌曲的歌詞,其中有壹首引用嶽飛《滿江紅》詠調,在當時各地所創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中排名榜首。唱起來使人熱血沸騰,慷慨激昂,救國壯誌,油然而生。歌詞如下:

“蕞爾鳧夷,競無理,侵淩上國。自甲午,王師敗衄,大施蠆毒。箕子遺封隨澤斬,臺灣父老吞聲哭。到於今,三省好山河,供魚肉。思往事,銘心曲,數新恨,填胸腹。請長纓,與爾戰場角逐。征側橫屍交趾定,郅支授首匈奴服。更全收,三島入輿圖,仇方復。”

1933年,江蘇省府改組,陳果夫任省主席,財政廳長趙棣華慕名堅邀父親到財政廳任主任秘書,協助整理全省財政。

當時江蘇沿海有不少面積頗大的海灘,財政廳多人建議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同人可用廉價購入。該海灘有發展前途,日後定會大大升值。父親力排眾議,認為國有土地焉能廉價出賣,制止了賣地行為。另省財政廳每年的各項稅收款除上繳國庫外,還有大量結余。按慣例是省廳同人按職位高低,以不同數額分發到人。父親認為大家每月都有不低的薪金,該稅收余款應上繳國庫。父親到財政廳任職後,革除了不少陳規陋習,為治理江蘇財政作出了建樹。父親在省財政廳工作期間,曾數度由葉秀峰、余井塘、趙棣華邀請父親為國民黨特別黨員,均遭父親婉言謝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江蘇省府遷移蘇北。父親仍任省財政廳主任秘書,並代行廳長職務。其後壹度曾擔任江蘇省第二臨時高級中學校長。省府改組後,又任江蘇省教育廳主任秘書。當時抗日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蔣介石實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不積極抗日,矛頭指向中國***產黨。父親目睹國***兩黨不能團結壹致抗日,同室操戈,致使黎民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深感痛心。渴望趕走日寇,能過安定溫飽的生活。但事與願違,外戰內戰不休,自己也終年顛沛流離。國家民族前途何在?父親為之憂心忡忡,因用詩歌以抒憤慨。

父親對汪精衛、韓德勤、李守維以及戴笠等的叛國投敵、積極反***、消極抗日、特務暴行等等罪惡醜行更是深惡痛絕:

“聲華籍甚少年時,日暮途窮競逆施;聚鐵鑄奸寧算刻,蓋棺定論尚嫌遲;不羞接武兒皇帝,妄冀休兵會左師。壹擊記曾寒賊膽,當年荊聶是先知。”(汪精衛)

“置身四面楚歌中,雅量猶能與昔同。報捷樞庭犀管健,求才珂裏馬群空。漫憑白水矜天險,終恐烏江泣路窮。妙策檀公三十六,夕陽何處走青驄。”(韓德勤)

“彈詞淒楚動人聽,稿本成灰墓草青。虜主雍乾文字獄,閹奴廠衛杖笞刑;真將士芥輕民命,特賦權威甚法庭。對簿未經先定論,迂儒到死目難瞑。”(戴笠)

第三首詩中,“虜主雍乾”句直喻了蔣介石本人。

更值得壹讀的是古體詩《李花落》,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蘇北頑軍與新四軍黃橋會戰中敗將李守維策馬入河泅渡溺死的狼狽情景:

“昔見李花開,今睹李花落,墮混飄茵總不甘,卻水流水同飄泊。黃橋月黑秋風悲,全軍特遇平城圍,纖兒輕敵鑄大錯,遊魚入網將焉歸?有人倡議難堅守,應仗龍泉脫虎口,男兒戰死亦尋常,束手成擒事可醜。將軍智計常人殊,謂矜小勇毋乃愚,不如跳走學劉季,往就信耳收兵符。我涉戎行數敗北,深知舍走無良圖,計決倉皇鞭馬去,數阻河流難覓渡,貴人恥學弄潮兒,驥尾安全得攀附,水闊難期與岸鄰,體肥畢竟將人誤,蚩然敵彈橫空來,直指馬身如雨註,中流撒手隨波臣,東歸滄海難追尋,斬蛟身手未必有,騎鯨祖武差能繩。我聞將軍善壟斷,米鹽轉鬻資無算,萬頃淮壖鄭白田,比歲並兼數居半,菟裘海上早經營,擬作寓公逃世亂,即今身死更無兒,地下若敖應扼腕,烏江騅馬已同沈,剩有虞姬淚雨淋,桃花偷價東風慣,知向何方更抱衾。”

此詩不僅細寫了李守維的敗死過程,而且揭披了李的貪黷斂財,坐擁艷姬,預謀作海上寓公種種醜行,竭盡諷刺之能事。

此外,父親對國民黨軍隊的軍紀渙散,不戰自退,欺壓百姓極具反感。他在《宿安豐書所見聞》及《白駒》兩詩中寫道:

……不知何將軍,遣此雄師至,所攜婦稚多,壹壹索居地。君看吾村人,露宿就草際。寢處已不寧,供應尤無藝。盈甑白粲香,猶自厭粗糲。葵棗不適口,烹剝到雞彘。此村夙苦貧,坐是愈窮匱。裏老偶陳辭,立荷鞭笞賜。不敢言艱難,苦笑當涕淚。吾儕雖顓愚,差能識大義,頗聞軍與民,合作乃有濟,虐我顧如仇,誰敢望蔭庇。……

……憶吾是年春,已作無家客,虜已入通如,窺取東臺亟。將軍驅雄師,北來號殺敵,吾圉幸茍全,群情屬望劇,不知何原因,未遇即敗北,遂使此鄉人,當沖首罹厄。抗戰成焦土,中樞有籌策,不戰士先焦,令人增憤激。

父親對當時韓德勤所領導的省府,為政華而不實,弄虛作假,謊報軍功等用詩歌予以揭露。他在《閱某刊物有感》及《高會》詩篇中寫道:

……為政貴實行,空文了無補。諸公所見殊,事業杜毫楮。職司百不同,壹例高自許。報績刊專書,粲然條目舉,循名核厥實,百不得四五。黨政開先河,浸滔及軍旅,勝固算使然,敗亦義有取。……

籲嗟太平業,寧能口舌致,力行勝多言,涕泣告有位。

父親還有多首詩歌如《客來述曹甸近事詩以記之》《悲秦郵》《崔莊劫》等。詩歌均發自肺腑,能痛砭時弊。在當時壹片白色恐怖中,遭反動派殺害之愛國誌士何止千萬,親友均為父親擔憂。終因父親名聲較大,反動派未敢貿然下手。

由於寇焰囂張,父親在蘇北呆不下去,只身去上海,經濟拮據,靠各方接濟度日,使他心上不安,於是遠赴江西、福建任江蘇學院中文系特級教授。在教學中均自編教材,教學成績斐然,深受學生愛戴。由於父親用腦過度,血壓升高,致壹目失明。

八年抗戰勝利,年老體弱的父親終於回到故鄉揚州,閑戶養病。家住揚州北柳巷,內有壹方小園,乃以蒔花植樹為養生之道,不再過會時事。揚州解放,不少從蘇北解放區進城的老學生舊朋友紛紛登門探慰。父親殷殷以保持新老團結,***謀家鄉革新為念,並以人民代表身份向人民政府提出多條有價值的提案。當時父親已臥病在床,在其《病甚枕上口占》七言律詩中寫道:“久苦頭昏目欠明,新增脅痛睡難成,深居能使人忘我,久病從知死勝生。且喜此身將就木,所悲舉國未休兵,數當剝極終須復,預祝遺黎見太平。”父親關心國家前途命運拳拳之心溢於言表。

1950年,父親病情加重,自知不久於人世仍手書七律壹首:

“特來奇疾襲吾身,知是天公降死神,智不如葵能衛足,命難比草舟逢春。幸無罪戾騰群口,略解詩書望後人。民眾君輕原古訓,於今花樣來翻新。”

父親還手書遺囑壹紙,內容為:

“吾死後即付火葬,以骨灰埋之祖塋。諸兒在外者勿回家,分寄費用可也。勿違此囑,千萬!千萬!火葬有五利:死人不當與生人爭地,壹也;可心破除風水迷信,二也;處理死者徹底,免為蟲豸所食,三也:社會經濟困難,深得節約之首,四也;吾非人望,然能實行此法,或可為鄉裏提倡,五也。有此五者而不行,其人非愚則妄,願家中人勿效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