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儒家的經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壹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春秋》是孔子編寫的,從“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可見。《春秋》被視為儒家經典之壹。雖然現在史學家不能百分百確定原作者就是孔子,但是孔子在修訂整理傳承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孔子為什麽把這部史書起名為《春秋》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點來解釋。
壹、與史實更吻合;
歷史上,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被稱為“春秋時期”。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西周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而《春秋》則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事件。由此可見,《春秋》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大抵與客觀歷史發展上的春秋時期相吻合,所以便有了《春秋》這個書名。
二、與記事順序壹致;
據史料記載,最開始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壹年又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這種記錄方法使得《春秋》壹書的史料價值得以提升,雖然還不完備,但是不影響它的歷史意義。
後來,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加以整理修訂,並將書名簡括為《春秋》。這樣也體現了史書的記事順序。
三、與詞語意義相呼應;
春,萬物生長,生機勃勃,是開始;秋,落葉歸根,蕭瑟凜然,是結束;有壹個成語說“春去秋來”,春秋構成了壹個循環。加之,《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記載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差不多是整壹個春秋時期,所以起名春秋也是極好的。
四、與季節特征有關聯;
有人問,為什麽不叫《春冬》、《夏冬》?首先,沒那麽朗朗上口;其次,春天、秋天給人壹種相對溫和的感覺,沒有夏天的熾熱,沒有冬天的嚴寒,因此不會給人很極端的感覺,跟儒家思想的氣質比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