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陽諸腔以鑼鼓伴奏,壹唱眾和,曲牌格律不是很嚴格,可以人鄉隨俗,以當地語音演唱,甚至可以沖破曲牌格律限制,穿插滾白、滾唱和兼有滾白、滾唱的“滾調”,將文人傳奇的深奧唱詞進行詮釋,化作較為通俗的唱詞,極易在民間流傳。 1、徐文昭編輯《新刊耀目冠場翟奇風月錦囊正雜兩科全集》
該書現藏西班牙首都馬德裏近郊的皇家圖書館,由著名戲曲史家孫崇濤、黃仕忠先生箋校,2000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該書***見五處題署,卷首分署:“汝水雲崖徐文昭編輯”、“書林詹氏進賢堂梓行”;續編《蘭花記卷之壹》卷首署有“書林詹氏仁智齋梓”;《蘇武牧羊記十四卷》卷首又署有“江右龍峰詹子和校”,該書的編輯者徐文昭,字雲崖,“汝水”,即撫河,由臨川縣流經進賢縣、南昌縣入鄱陽湖:徐氏自署“汝水”人,當是臨川或進賢人,若是
南昌縣人則會署“南昌”或“豫章”的稱謂。校訂者為“江右龍峰詹子和”,江右即江西,唐子和也是江西人。詹子和可能就是“進賢堂”的主人,或與出版商“書林詹氏仁智齋”、“書林詹氏進賢堂”之詹氏是旗人。“詹氏進賢堂”之取名若與進賢縣有關,則校訂者詹子和可能是進賢縣人。盡管我還不能認定該書出版者是江西人,但至少我們已知道,該書的編選者、校訂者都是江西人。 《風月(全家)錦囊》卷終分署:“嘉靖癸醜秋月”、“詹氏進賢堂重刊”。嘉靖癸醜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系重刊,原刊本刻於何年,尚不清楚。《風月(全家)錦囊》重刊之日,正是弋陽諸腔盛行於南北各地之時。孫祟濤先生在《風月(全家)錦囊考釋》壹書15頁說:“《風月(全家)錦囊》可以說是我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壹部戲曲摘匯選刻。”該書***收入戲曲劇三十八種,收入“雜曲”(包括劇曲、散曲、民間小曲、曲藝唱段)***三百七十余支。該書有些劇本,可能是弋陽諸腔所用劇本,或在其出版後為弋陽諸腔所演唱。據筆者粗略統計,該書所收三十八種劇本中,弋陽諸腔能演唱的有《荊釵記》、《劉智遠》、《拜月亭》、《殺狗記》、《蘇秦》、《琵琶記》等二十余種。《風月(全家)錦囊》壹書為江西人編選戲曲選本首開先河,是研究南戲、弋陽諸腔、江西戲曲史的珍貴史料。
2、黃文華選輯《新刻京板青陽時調詞林壹枝》四卷 該書藏日本閣文庫。刊本首頁署《新刻京板青陽時調詞林壹枝》卷壹。次行分署:“古臨玄明黃文華選輯”;“古臨贏賓郤繡甫令纂”“閩建書林葉誌元梓”。四卷終署“萬歷新歲孟冬月葉誌元繡梓”。古臨,即江西臨川。該書編選者黃文華、郤贏賓皆為江西臨川人。是書出版於“萬歷新歲”,即明萬歷元年(1573)。該書封面署“刻詞林第壹枝”,“海內時尚滾調”。並附出版者葉誌元題識:“千家摘錦坊刻頗多.選者俱用古套,悉未見其妙耳。予特去故增新,得京傳時興新曲數折,載於篇首,知音律者幸鑒之”。該書是“青陽時調”的第壹部折子戲劇本選集,而且以“海內時尚滾調”為廣告,說明“青陽時調”己出現了以“滾調”為標誌的聲腔特征,並已成了“京傳時興新曲”。據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說,宜黃、臨川壹帶在明嘉靖年巳盛傳弋陽腔的支派樂平、徽州、青陽等腔,《詞林壹枝》所收劇本可能有不少是在宜黃、臨川壹帶演出的劇目,該書***收劇目三十八種,折子戲五十二出,大都是弋陽諸腔常演劇目。
3、黃文華精選《鼎雕昆池新調樂府八能奏錦》六卷
該書藏日本內閣文庫。刊本首頁署《鼎雕昆池新調樂府八能奏錦》卷之上。次行分署“汝川黃文華精選”,“書林蔡正河繡梓”。三卷末署“愛日堂蔡正河
梓行”。此書亦刊於“皇明萬歷新歲”,亦即明萬歷元年,這是黃文華編選《詞林壹枝》時,同年編選的另壹部戲曲折子戲劇本選集。“汝川”,與《風月錦囊》作者徐文昭所署“汝水”壹樣,都是指撫河,此處代指作者家鄉臨川。所謂“昆池新調”,“昆”指昆山腔;“池”指“池州調”,實際是“青陽腔”,因青陽腔的發源地在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故青陽腔又稱“池州調”。青陽腔當時稱為“青陽時調”,此時的昆山腔是經過魏良輔、梁伯龍等改革的昆山腔,由粱伯龍編撰的《浣紗記》開始搬上舞臺演出,所以亦稱為“新調”。《八能奏錦》收入了《浣紗記》的個別單折。《八能奏錦》收入劇目四十六種,單折八十壹出。其中與《詞林壹枝》相同的劇目有三十壹種,這些都應該是青陽腔劇目,其余十五種劇目中有些是昆山腔劇目,因昆山腔新出,劇目不多。
4、黃文華選輯《新鍥精選古今樂府滾調新詞玉樹英》五卷 該書藏丹麥哥本哈根的皇家圖書館。現收入(俄)李福清(中)李平編輯的《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該書卷首有《樂府玉樹引》,文末署“皇明萬歷已亥季秋谷旦上浣之吉書於青雲館,古臨玄明壯夫言”。卷之壹次行分署:“汝川黃文華選輯”、“書林余紹崖繡梓”。萬歷已亥為二十七年(1599)。這是黃文華在編選《詞林―枝》、《八能奏錦》之後的二十六年編選的第三部戲曲折子戲劇本選集,書名署明是“滾調新詞”,表明是“滾調戲曲”的新編或新改編的劇本。該書所收劇目***五十四種,折子戲壹百零六出。
5、阮樣宇《梨園會選古今傳奇滾調新詞樂府萬象新》八卷
該書藏丹麥哥本哈根的皇家圖書館。現收入(俄)李福清(中)李平編輯的《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古籍出版杜1993):前集卷之壹次行分署:“安成阮祥宇編書林劉齡甫梓”。安成,古郡名,在今江西吉安市安福縣境內。可見編選者阮祥宇是江西吉安市安福縣人。雖因存書殘缺,該刊本的刊行時間尚不清楚,但從該書的版式、內容來看,與《古今樂府滾調新詞玉樹英》當是同壹時期的出版物。該書與《玉樹英》壹樣,都以“滾調新詞”為號召,該書目錄有劇目五十九種,折子戲壹百壹十七出。與(玉樹英》相同的劇目者競達四十五種之多。
6、《精刻匯編新聲雅雜樂府大明天下春》。
原刊本藏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現收入(俄)李福清(中)李平編輯的《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古籍出版杜L993)。該書存本缺前三卷,因而編選者、出版者、出版年月都不清楚。筆者考證,其編選者當是江西人,該書所收雜曲、民歌、歇後語,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其壹,該書雜曲中收有《弋陽童聲歌》十四首,其第壹首有雲“時人作事巧非常,歌兒巧改弋陽腔”,江西弋陽縣是弋陽腔發源地,是古老的戲曲之鄉。當地戲班有將他種聲腔的劇目改為弋陽腔演唱的傳統。此童聲歌當流行在江西弋陽、上饒壹帶。其二,該書雜曲收有《新增協韻耍鞋兒》,唱的是全國各地的“姐兒”、“小夥”,其中提到的壹些小地名均與弋陽、上饒地區不遠.如江西九江、建昌(今撫州市南城縣),浙江金華、蘭溪,甚至提到了與弋陽為鄰的江西貴溪縣上清鎮,這是該民歌惟壹提到的小鎮名。不是弋陽壹帶的民歌,不會提及這個小鎮。,是亦可證該書編選者所收《新增協韻耍鞋兒》流行於上饒地區;其三,該書所收《通方俏語》(即歇後語),三處出現“鄱陽湖”:三人說話過鄱陽湖――胡說;鄱陽湖裏翻廠船――感戴也不淺;鄱陽湖打籬笆――難為。上饒地區西臨鄱陽湖,此類歇後語盛行於上饒地區也是情理之中的。上述三點地域特征,表明劇本的編選者極有可能是江西弋陽、上饒壹帶的人。其編選時間雖不清楚,但從版式看與《玉樹英》、《萬象新》壹樣,書分三欄,上欄小於下欄,均刊載劇本,中欄豎行只排四個字,都是雜曲、小曲甚至省府州縣名。其刊印時間不會相差太遠。該書僅存劇日四十五種,折子戲九十七出,俗曲二百九十四首。若前三卷能找到的話,估計所收折子戲可達壹百五十種以上。此書有滾調,但不多,也末以“滾調樂府”為書名,是“滾調”興起不久的戲曲刊本。從所收劇目和並不發達的滾調來看,可能略早於《玉樹英》、《萬象新》,估計是明萬歷十年(1582)前後出版的。
7、吉州景居士《鼎鍥精選增補演調時興歌令玉谷調簧》五卷 該書藏日本內閣文庫,封面題“玉谷調簧”。書林劉廷禮梓行。目錄署“鼎鐫玉谷調簧”,卷首題“鼎刻時興滾調歌令玉谷新簧”。次行分署:八景選輯,書林劉廷禮梓。二卷首署“鼎鐫精選增補滾調時興歌令玉谷調黃”卷之上,次行分署“吉州景居士匯選”“書林劉次泉繡梓”。又“鼎鐫精選增補滾調時興歌令玉谷新簧”卷之壹,次行分署:“吉州景居士選輯”“書林劉廷禮繡梓”。卷之二,末頁署“萬歷庚戌年孟秋月梓行”。刊印者劉廷禮,字次泉,刊行時間為明萬歷庚戊三十八年(1610)。編選者景居士,吉州人,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市。本書以”滾雕時興歌令”為名,與前述吉安府安福縣阮樣字所編選的《滾調新詞樂府》壹樣,都是“該調戲曲”,可見”滾調戲曲”在吉安地區非常盛行。全書收劇目四十二種,折子戲六十五出,劇曲若幹種。與前述各種”滾調”劇目相同者居多。
8、豫章饒安殷啟聖《新鋟天下時尚南北新調堯天樂》二卷
該書有中國書店燕石居梓本,與《精選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閩建書林熊稔寰匯輯、潭水燕石居主人刊梓)合刻,總題日:《秋夜月》。卷首下層分署:“豫章饒安殷啟聖匯輯”、“閩建書林熊稔寰繡梓”。豫章饒安,當指江西余江縣。余江縣,曾名安仁縣,屬饒州府所轄。“饒安”可能是“饒州府安仁縣”的簡稱。該書***收劇目四十四種,折子戲八十五出,劇目多與滾調劇目相同,估計也是明萬歷年間刊本。
9、豫章劉君錫輯《新鍥梨園摘錦樂府菁華》十二卷
該書刻於明萬歷庚子二十八年(1600)。書林三槐堂王會雲梓。編選者劉君錫,豫章人。晉、隋曾置豫章縣,故治在江西南昌縣。劉君錫可能是南昌人。該書至少收入劇目三十九種,折子戲七十壹出,劇目與滾調戲曲選本多數相同,表明當時南昌同臨川、吉安等地壹樣盛行滾調戲曲。
10、玉茗堂主人(湯顯祖)點輯《聽秋軒精選樂府萬錦嬌麗傳奇》 此書為明末刊本,見於王秋桂先生主編之《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目錄、卷首皆署“玉茗堂主人點輯”,卷首有玉茗堂主人題詞,五茗堂主人即湯顯祖。該書僅存“風集”,書分上下兩層,上層刻話本三種,下層刻傳奇劇本《琵琶記》、《金印記》、《尋親記》、《荊釵記》四種,折子戲十三出。
11、秦淮墨客(紀振倫)選輯、唐振吾刻本《新刊分類出像陶真選粹樂府紅珊》十六卷此書刻於萬歷壬申三十年(1602)有清嘉慶庚申五年(1800)積秀堂復刻本,藏英國大英圖書館。該書編選者紀振倫,號秦淮墨客,江蘇南京人。常為南京唐氏書坊校訂劇本。刻印者唐振吾,為明萬歷年間南京著名書坊廣慶堂主人,原籍江西金溪縣。全書收入劇口六十三種,折子戲壹百零壹出。劇目除滾調劇目外.還有不少昆腔戲,如梅鼎祚的《玉合記》等,也有海鹽腔劇本如,湯顯祖的《紫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