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音同義字通假 例:對碁陪謝博,把劍覓徐君(杜甫《別房太尉墓》) “ 碁”通”棋”。
2.同音異義字通假例: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司馬遷《史記》) “蚤”通”早”。
3.音近字通假例: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茍況《勸學》) “有”通”又”。
4.形似字通假 例:秦王必說見臣(《荊軻刺秦王》) “說”通”悅”。
5.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魂魄結兮天沈沈,鬼神聚兮雲(李華《吊古戰場文》) “沈”通”沈”。
6.義近字通假 例: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賈誼《論積貯疏》) 毆,毆打;驅,驅趕。此可視為“毆”通“驅”。
7.意義相關字通假 例: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盤桓(陶潛《歸去來兮辭》) “景”通“影”。
8.多音多義字通假例①:巫嫗何久也?弟子趣之(《戰國策、魏策》) “趣”通“促”。
例②: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趣洛澗(司馬光《肥水之戰》)“ 趣”通“趨”。
上述幾種通假也可籠統分為異體字通假。通假字的使用給古文的閱讀、理解造成了困難,又加重了後人特別是學生的學習壓力。那麽,它是怎麽產生的呢?主要原因是:
壹、字不夠用,臨時抓差 起初,文字數量極少,人們在欲表達而又沒有相應文字情況下,便挪借用字,抓差頂替,完成記事目的,例如上古沒有“悅”“現”“智”“返”等字,但這樣的新概念卻已產生,於是便出現了“說”“見”“知”“反”等的通用替代現象。
二、新生字沒約定俗成 有些字本已產生,但尚未被廣泛認同,壹定時期裏新字、舊字還在通互使用,最典型的如“喻”“諭”,直至漢代以前,二者都以“懂得、明白”義通用。再如“樽”字,《莊子》“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句中就已有意義明確的使用,然而時至唐、宋,以“尊”代“樽”者仍數見不鮮,同是杜甫詩,就是“莫思身外無窮事,旦盡尊前有限杯”和“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兩種用法,《戰國策》“河伯娶婦”文中也存在“取”“娶”同義並用情況。它們說明,相當數量的通假字是在新舊字職能被人們逐漸認定和區分中產生的。
三、字義轉移 有的字原本表示了壹個明確意義,可後來又造出了具有相同意義的另壹字,而且真的鵲巢鳩占,原字本義反而被取消,變成新意義的字了,如“莫”“其”“然”等,都是由於“暮”“萁”“燃”等的分別取代而發生了意義轉移,以現在用字標準看,表示原來意義的它們便是通假字了,也就是說,我們再用“莫”字表示“暮”義就錯了,就是學習古人也用通假字了。
四、作者筆誤 金無足赤,即便名流大家也難免偶有“錯別字”流布,科技和文化相對落後的古代,文章中出現錯誤用字也屬正常和可能。例:“太後盛氣而揖之”中“揖”我們通常以為它是“胥”的筆誤。
五、他人舛錯 古籍流傳、整理過程中,或傳寫有誤,或故意換字,都有可能造成通假字,如“太後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後》)句中“揖”,按《史記、趙世家》載,應作“胥”,通“須”,等待意,故“揖”當為後人誤寫。
六、異體字的使用 異體字與正體字同時產生,同音同義,但跟正體字相比,它筆畫多,結構怪異,難於識記和書寫,如“仙”和“吊”分別是“仙”和“吊”的另壹種寫法,所以在古代它們差不多壹直以俗字存在,使用範圍和頻率遠遠小於正體字。
七、各家各說 數千年語言、文字的演變造成“古今言殊”,它們的研究也見仁見智,成嶺成峰,以“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句為例,其中“縵”字就有至少三種解釋:①“縵”通“慢”(中國青年出版社《古文選讀》),②“縵”通“曼”(張必東、王先海《新編中學語文備課全書》1998版),③縵立:久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1995版)。
通假字使文句難讀,費解,是中國古文優美樂章中的不和諧音,是精美文化盛宴上拗口硌牙的惱人礫石。它詭譎,故弄玄虛,給讀者的閱讀帶來時間和精力的大量浪費和消耗,嚴重影響文意的痛快理解與表達,而且,類如手術中用的鋼針和縫合線,通假字也是以臨時功能者身份“植”入文章的,是終究要取出或者拆除的。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堅持“古為今用”原則,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培養語感”為指導思想,古文選編謹密嚴肅,科學務實,基本實現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並創新,有發展。
但是還不夠。作為民族文化傳播、文字改革的重要實踐者,教育,理應走在最前面,在文字規範事業上眼界再開闊壹些,步子再大壹些,熱情和勇氣再多壹分。我們給古文添加了標點符號,我們改革了它的豎寫方式,我們修訂了包括《莊子》在內的壹些詩文的用詞、句子甚至層段,我們廢除了繁體字,那麽,在古文通假字的剔止上,為什麽不來壹個大的“革命”呢?我們知道,通假字決非風景,它是優美古文臉上壹片汙目哀心的瘢痂,是猥瑣晦黯的壹顆陋痣。剔正通假字,不害句意,不損題旨,也絲毫不會削弱古文意義和價值,相反,它會使古文老樹著花,重煥燦爛光彩。我以為,具體操作步驟或辦法可以是:
1。搞好通假字廢除宣傳,動員。要確立和交待這壹工作的目的、意義、原則和指導方針。
2。從各級各類教材著手,袪除通假字,壹律采用今字。我們已經邁出了廢除異體字通假的第壹步,我們也壹定能邁出廢除假借字通假、古今字通假的第二步,第三步……專家、學者、教師要聯系、溝通,集思廣益,去分歧,求統壹,讓我們的出臺觀點或結論具有必然的權威性。
3。編訂壹部《中國古代漢語通假字大辭典》,系統集錄和說明中國文字發展中這壹獨特的歷史現象,給各類古文研習者提供檢索性幫助。在此基礎上,著手進行可能範圍內所有通假字的廢除。
4。有特殊意義或價值的文獻或古籍可以尊重原貌,保留通假字。
魯迅先生說:“舊形式要采取,必有所刪除,既有所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它告訴我們,繼承文化遺產時,不宜全盤照搬,要有所舍棄,有所改造;尊重歷史不是泥古,必須適時和適當的通變,去偽存真。廢除通假字,是還歷史以真實,是對古文化精華和精髓真正意義的繼承和發展。廢除通假字任務艱巨,工程浩大龐雜,但只要我們目標明確,信念堅定,勤勉不輟,就能夠去就有序地完成這壹於古無害,於今有益,對未來更有深遠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