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繁體字更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還是簡體字更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我是繁體字更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請

繁體字更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還是簡體字更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我是繁體字更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請

樓主,妳的命題是發展。既然妳說的是發展,那自然就是簡體字。

簡體字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壹部分,簡體字並非我們現代造出來的文字,簡體字的絕大部分都來源於自古有之的古字、草字和俗字。有不少簡體字的歷史比繁體字還要久遠。所以簡體字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壹部分。

漢字壹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化壹直是主要傾向,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都有簡體字。現在見到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開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號只認出了個別符號,還讀不出壹句話來,因而還不能證明已經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或者文字。戰國和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大變動的時代,篆書變為隸書,再到楷書,都是在這段時間裏完成的。由古代篆書到近代漢字隸書的隸變是質的飛躍。東漢後期出現楷書,從此字體才穩定下來,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壹直用到今天,這樣我們的文字才稱為“漢字”,到現在為止總***使用了約1849年。

簡化的原則是約定俗成。1956年以來正式推行的簡體字大多數古已有之,有顏元孫的《幹祿字書》、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為證。《簡化字總表》第壹表350個字、第二表132個字,***482個字。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占28.61%),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占87.88%),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占11.86%),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占99.74%),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1個字(占0.26%)。

書法家和群眾創造並使用了不少簡體字,因此說簡體不好看不符合事實。

書法家寫的簡體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書字帖:唐代虞世南(?—638年)書《孔子廟堂碑》中有:狀、彌、將、於、來、隨、爾、湧、麥、繼。

褚遂良(?—658年)書《雁塔聖教序》中有:蓋、彌、凈、篋、綱、隨。

草書是簡體字的重要來源。

漢代史遊《急就章》中有:時、東、陳、孫、檢、帳、項、樓、來、夾、頰、俠、篋、貝、學、見、為、偽、長、張、隨、狀、問、覺、樂、犢、讀、斷、變、鄲。

據明拓肅府本《淳化閣帖》,晉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

王獻之帖中有:嘗、臨、謂、諸、當、問、頓、許、爾、聞、彌、將、來、終、纏、絕、隨、門、與、豈、勞、腎、為、湯、悵、時、經、傳、寫、孫、覺、陳、見、莖、順、東、險、會、詣、請。

行書字帖中見到王羲之用過:於、將、隨、終、豈、誰、維、俠、綿、絳、結、給、糧、紡、謂、語、為、數、謝、敗、喪、蓋、紙、書。

唐朝歐陽詢(557年—641年)用過:來、閏、餘、問、蓋、維、臨、終、隨、隱、將、俠、榮、門、閑、墻、糧、顧、紙、紛、綏、紜、間、喪、辭、結、數、狀。

唐朝虞世南(?—638年)用過:來、問、禮、絕、維。

宋朝蘇軾(1037年—1101年)用過下列簡體字:顧、蓋、來、墮、於、饑、誤、斂、將、請、絕、萬、爾、賈、聞、禱、須、闕、計、時、誠、誇、納、記、訴、糾、與、訪、誰、長、詩、語、餘、緣、彌、紀、閑、終、謂、閏、債、狀、謁、見、間、挾、維、問、談、嘯、傳、東、寬、當、閏、絕、須、數、挾、細、鸞。

元朝趙孟頫用過下列簡體字(1254年—1332年):來、給、諸、憚、質、喪、將、門、壺、設、請、絕、違。

明朝董其昌用過的簡體字(1555年—1636年):記、為、將、納、緝、於、萬、證、蓋、蕭、顧、樓、賦、長、與、謂、覽、盡、時、諸、譜、傳。

清朝鄭板橋用過下列簡體字(1693年—1765年):問、覺、盡、夢、詩、來、綢、繆、濰、為、兩、現、畫、聞、壯、劍、紅、飯、賈、見、語、狀、膽、爾、閱、詞、緩、繼、應、給、證、寬、訊、說、請、違、麥、隨、時、課、該、調、結、約、對、詳、訴、賢、險、賦、蔣、學、勁。

壹部分簡體字是群眾創造的。敦煌出土文獻中的俗字有:愛、絆、筆、纏、塵、蟲、床、純、辭、斷、墮、爾、蓋、個、顧、掛、國、號、饑、跡、繼、夾、莢、頰、堅、檢、將、絳、經、頸、來、賚、禮、憐、糧、亂、脈、門、彌、鳴、紐、憑、棲、齊、啟、棄、慳、墻、愜、篋、輕、師、隨、萬、聞、問、無、狹、俠、賢、挾、興、煙、癢、異、隱、與、語、嶽、災、沾、眾、囑、裝、莊、壯、狀。

簡體字中壹部分是古本字,壹部分是書法家造的,壹部分是群眾造的,都是我國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簡體字、繁體正字與異體字事實上並行。簡化實際上是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的正體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簡化是根據“述而不作”的精神選定簡體字。本來許多字的簡體和繁體都在使用,簡體字人們天天接觸,基本上已經約定俗成,與繁體多有形體上的聯系,並不難學。因此,采用簡體字不會造成文化斷層,根本談不上割斷歷史。簡體字可以用來印古籍,傳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個簡體字平均10.3畫,相應的2259個繁體字平均15.6畫,平均每個字減少5.3畫,提高了漢字的清晰度,節省目力,實行簡體字的大陸地區近視眼比例低於使用繁體字的臺灣和香港,節省學習和記憶的負擔,節省寫字的時間,體現了以人為本。

我們想傳播中國的文化,是向世界傳播我們的思想、理念。而語言和文字則是壹種媒介、壹種工具。根本上說,文字是語言的書面表達,我們發展中國文化,是要發揚我們的思想,而非是漢字本身,漢字只是壹種工具,壹種表達思想的工具。所以只要我們的文字能夠完成表達思想的功能,簡體和繁體是沒有區別的。要說區別,只在於簡體更容易使用。所以自然更有利於發揚中華文化。

簡體字不僅在使用上更加便利,易於推廣。更重要的是,絕大部分的簡化字,完全符合漢字的造字原理。97%的簡體字,符合”六書“造字法。所以,壹些人認為的”簡體字沒有字理“的觀念實際上是十分錯誤的,您可以看看本人花費半年時間整理的簡化字字理剖析資料《說文解字簡化字總表版》——簡化字理全剖析的帖子:/p/1289387818具體的可以到百度貼吧”簡體字吧“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