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記錄了哪些有關飛碟的信息?

中國古代記錄了哪些有關飛碟的信息?

清代畫家吳有如晚年作品,有壹“赤焰騰空”圖,畫面是南京朱雀橋上行人如雲,皆在仰目天空,爭相觀看壹團團熠熠火焰。畫家在畫面上方題記寫到: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壹團,自西向東,型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壹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壹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清人吳有如之題記,可謂壹詳細生動之目擊報告。火球掠過南京城的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調,飛行速度以及各種猜測又不得其解,皆有明確記述。此畫約作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在壹百多年前,世人尚無飛碟和飛碟之說法,畫家顯然未能意識到,這幅“赤焰騰空”圖,竟成為今人研究飛碟的壹則珍貴歷史資料。

當今,壹些飛碟專家認為:飛碟來自海底,其基地就在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而中國諸多古籍之中,恰有描寫飛碟與江海湖泊有關之處,最引人矚目者,要屬宋代大科學家沈括的壹段文字頗耐人尋味,其所敘之事,很像是壹個其它星球的飛行器蒞臨我國江南水鄉的生動記錄。

“嘉佑中,揚州有壹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中,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幾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壹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間,光自吻中出,如橫壹金線。俄傾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然不可正視,十余裏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單見天赤如野火。悠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規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往日來處,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數宵待觀,名縣亭以‘玩珠’。”沈括是我國歷史上壹位於天文,地質,物理,醫學等多方面皆有成就的科學家,1072年出任宋王朝“司天監”之職,他治學嚴謹,用功極勤。揚州明珠壹事,毫無夢境幻覺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難看出,沈括所記述的乃是壹起真實的飛碟案例,於現代人的目擊報告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