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綠孔雀簡介及詳細信息

綠孔雀簡介及詳細信息

外貌特征:壹簇冠羽立在綠孔雀公鳥的頭頂,長約11 cm。冠羽中部為亮藍色,帶翠綠色羽緣;前部為魚鱗狀,明亮的藍綠色,有時有淡淡的藍紫色光澤。後頸、上背和胸部為金銅色,羽基為深紫色和藍色,有翠綠色的窄邊,常部分露出,尤其是下頸和胸部。後腰和腰部為翠綠色,有銅褐色矢狀羽紋和深褐色端緣;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為黃褐色羽尖;次級飛羽深褐色,外岬藍綠色;內側覆有銅褐色羽毛,有褐色蛾狀斑點;剩下的翅膀覆蓋著深藍色的綠色羽毛,充滿光澤。尾巴上的羽毛多達100~150根,專門延伸成壹個尾屏,蓋在尾巴上。羽毛分開,綠色和棕色,有銅光澤;羽端附近有橢圓形眼點,中心有深紫色腎形或圓形斑點,外圍為明亮的藍綠色;它被壹圈寬闊的黃銅色包圍著,然後被深棕色和淺黃色的窄邊包圍著。最外層為淺葡萄紅色,羽毛為銅色。顏色極其鮮艷,外眼斑沒有中心亮。最長的尾部覆翠綠色羽枝,羽尖呈菱角狀同色,無眼斑;最外面的尾巴上的羽毛也是翠綠色的,內肢上的羽毛稀疏,外肢上有很多羽毛,也是分開的,在羽毛末端形成鐮刀狀的羽毛,沒有眼斑。尾巴很短,藏在尾屏下面,是深棕色。腹部和兩側呈深藍色綠色,肛門周圍和尾巴下的羽毛呈厚褐色,柔軟如絲絨。

雌鳥像雄鳥,但沒有尾屏,色彩也遠不如雄鳥。背部和腰部為深棕色,帶有黃銅色或綠色光澤。尾巴上的羽毛很短,沒有尾巴長,顏色和背部壹樣,有翠綠色的光澤。尾巴呈深褐色,有棕白色的橫斑和羽尖。下巴和喉嚨是白色的,兩邊是棕色的。

虹膜為紅褐色,嘴的頂峰為深褐色,下口為淺色,瞼板角為褐色,眼周裸露部分為淺鈷藍色,面頰裸露部分為亮鈷黃色。雄鳥距離很遠。

尺寸測量:最長體長可達2300mm;口峰為42~44mm,38 ~ 465438±0mm;翅膀470~500mm,425 ~ 435mm;尾部560~571mm,395 ~ 430mm;尾屏1550 ~ 1580mm;跗跖160mm,115~147mm。

(註:男;女)

棲息環境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特別喜歡活動於稀疏的草地、河岸或邊緣叢林,以及森林草地和森林中的開闊地帶,不喜歡過於茂密的熱帶雨林。

生活習慣常成群活動,大多由壹只雄性、幾只雌性和亞成體組成,有時只有壹個人成對活動。擅長跑步,不擅長飛行,走路時輕盈矯健,走路姿勢好像壹步壹步點頭。跑步的時候,就像跑步壹樣。壹般在躲避敵人的時候,更多的是大步狂奔,在密林中逃竄。平時很少起飛,但滑翔下來也飛得很快。白天活動,特別是上午和下午,中午到樹上或在林間陰涼處休息,晚上住在樹上。生性機警膽小的她,在活動的時候會時不時擡頭環顧四周,發現遠處有人在逃跑或拍動翅膀。歌聲高亢嘹亮,像“嘎~沃,嘎~沃”

綠孔雀遷徙:留鳥。

覓食:主要吃梨、懸鉤子的果實、幼枝葉、芽、蘑菇、草籽、豌豆、水稻等植物和作物,以及蚱蜢、蟋蟀、蛾子、白蟻、蠑螈刺、蚯蚓、蜥蜴、青蛙等動物性食物。經常有5~10的小群體行走覓食,尤其是在清晨和臨近傍晚的時候。

原產地分布:高棉、中國、印尼、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

分布圖我國西部怒江地區、西南部思茅地區、南部紅河地區、中部楚雄地區均有分布。

滅絕地區:孟加拉國,印度,馬來西亞。

繁殖方式繁殖期為3-6月。求偶行為出現在2月中下旬。這時,雄鳥的羽毛顏色特別鮮艷,經常圍著雌鳥追逐,用羽毛像扇子壹樣鋪開鮮艷的尾屏,不斷搖動,使其相互摩擦碰撞,發出‘沙~沙~沙’的聲音。雄鳥經常爭奪雌鳥。通常在地面的灌木叢和草叢中築巢。巢比較簡單,利用地面自然坑或親鳥本身挖壹個淺坑,用雜草、枯枝、落葉、羽毛做內墊。每窩產卵4-8枚,壹般為5-6枚,1年繁殖1窩。雞蛋呈乳白色、淺棕色或乳黃色,光滑無斑點,略帶光澤。雞蛋大小為72 ~ 78毫米×51 ~ 55.5毫米,重量為110 ~ 138克..根據人工飼養條件下37枚卵的測量,為70.6(61 ~ 90)×52.1(43 ~ 36)mm,重122.6(115 ~ 140)g,通常隔天產卵1枚。所有蛋產下後開始孵化,由雌鳥承擔,持續27~30天。

綠孔雀綠孔雀無論是產卵量還是孵化率都比藍孔雀弱很多。雌性藍孔雀壹年產卵40枚左右,人工狀態下孵化率80%左右,而雌性綠孔雀僅產卵20枚左右。即使在人工孵化狀態下,壹窩綠孔雀蛋壹年最多只能孵出2、3只雛鳥,因為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高,孵出的雛鳥不壹定能成活。

亞種分化綠孔雀(三亞種)序號,中文名,命名人及年份01綠孔雀印度亞種多刺綠孔雀Shaw & Nodder,1804 02多刺綠孔雀imperator Delacour,1949 03綠孔雀命名為多刺綠孔雀亞種,1758中國野生種群狀況。

綠孔雀僅見於中國雲南的西部、中部和南部。通過1991至1993的調查,綠孔雀數量較多的地區為雲南省瑞麗市、龍川縣、昌寧縣、永德縣、新平縣、普洱市、墨江縣、景東縣、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過去有分布記錄但已滅絕或瀕危的地區包括盈江縣、瀘水縣、騰沖縣、蒙自縣和河口縣。永仁縣中和、智作是新發現的分布點。據當地人說,未夕縣的葉芝、德欽縣的托丁和奔子欄也有綠孔雀。由於棲息地的破壞,綠孔雀種群形成點狀隔離分布的小家庭種群。

1991到1993在幾位鳥類學家經過三年的調查後發表的《綠孔雀在中國的分布調查》中記載,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雲南綠孔雀的種群在雲南還是比較多的。1995年雲南省綠孔雀數量約為800~1100只。

1994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研究所副所長、野生綠孔雀研究項目負責人羅等人在滇南景洪、猛臘、猛海等地調查綠孔雀分布情況。1990之後,上述三個區域的綠孔雀已經消失。

1995-1996,昆明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楊小軍對滇東南、滇西北綠孔雀分布現狀進行調查,發現蒙自、金平、綠春等地綠孔雀已經滅絕。

2007年開始新壹輪雲南綠孔雀生存狀況調查,新增保山、南澗、瀾滄三個綠孔雀分布區。其中保山在2005年之前還能聽到綠孔雀的鳴叫。有村民曾經撿過綠孔雀的尾羽,有的村民甚至收集了整只綠孔雀的羽毛。2004年,有人在大青山(位於雙柏縣大莊鎮幹海子村)發現了綠孔雀的尾羽。但近幾年(2010~2013)據當地村民說,沒聽過綠孔雀;南澗地區的情況是偶發性的,數量不清楚。

2014,唯壹已知的綠孔雀分布的區域很稀少。如果不盡快采取保護措施,雲南野生綠孔雀很可能在10年內滅絕。

四海

全球種群約為15000 ~ 30000只,成鳥約為10000 ~ 19999只。這是壹個粗略的估計,需要進壹步完善。

孔雀是最大的雉科鳥類,加上它們美麗的羽毛,很容易被獵殺。盡管綠孔雀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嚴禁捕獵,但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偷獵仍是壹種難以控制的違法行為。此外,綠孔雀還有壹個英文名——“peafowl”(吃豌豆的雞),也能勾勒出它的壹個習性。壹些生活在耕地附近的綠孔雀經常成群結隊地去耕地覓食,對農作物造成損害。為了保護自己的作物,農民在播種前會用農藥浸泡種子,這往往會導致整群綠孔雀被“消滅”。

綠孔雀生存環境的萎縮是難以發現其蹤跡的壹大原因。農民把他們的牛羊分散在壹些綠孔雀居住的森林裏,只有晚上才把它們趕回去。期間對他們大吼大叫,經常丟了牛羊,需要到處找。這些行為對綠孔雀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許多牛羊分散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對綠孔雀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造成了壹定的影響和破壞。此外,由於牛羊的過度放牧,綠孔雀棲息地缺乏林下植被。

保護等級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有效期1988 65438+2月10)。

列入IUCN紅色名錄:瀕危物種(EN),評估於2013。

2017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雲南省環保廳環保宣傳教育中心發文稱,綠孔雀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