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農用地自然質量指標的完善

農用地自然質量指標的完善

表5-7列出了農用地分等指標的自然質量得分和權重。根據農用地自然質量指數計算公式=光溫生產潛力×自然質量得分×產出率系數,農用地指標的自然質量得分非常重要。但是,根據現有的土壤自然肥力研究成果,表5-7中的指標並不全面,即沒有列出反映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壹些重要性狀。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農用地自然質量指標進行補充和完善。基於農業地質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三個指標,以完善農用地自然質量指標體系,使農用地分等更加客觀、正確。

照片5-1白堊紀紫色砂巖赤壁赤峰

照片5-2白堊紀紫紅色砂巖易風化成砂。

照片5-3和5-4汨羅江源頭河道泥沙淤積情況。

照片5-5白堊紀砂巖沙漠

圖5-6花崗巖地區水土流失(邵東關帝廟巖體)

照片5-7壹場中雨沖走了6 ~ 7厘米厚的花崗巖砂。

照片5-8花崗巖沙漠

1.地質體土壤類型

糧農組織AEZ(農業經濟區)的原則和方法已被各國廣泛應用於農用地分等研究中。AEZ法是將氣候圖和土壤圖疊加生成農業生態區劃圖,將圖上每個農業生態區作為評價土地生產潛力的基本空間單元,按照土地評價方法揭示農業生態區(評價單元)的土地生態潛力[2]。可見,“土壤圖”是農用地分等中非常重要的基礎圖。

土壤圖是根據土壤類型的分布而編制的地圖,現在土壤類型的分類有很多種,在第二章第二節有系統的闡述。根據農業地質學的研究,提出了基於地質體的土壤分類,即基於土壤母巖或土壤母質的土壤分類根據土壤性質具有繼承性和相關性,基本相當於傳統的六級土壤分類體系(土壤綱、土壤綱、亞綱、土壤屬、土壤種和亞種)中的“土壤屬”,因為“土壤屬”是基於母質(母巖)的

基於地質體的土壤類型是在農業地質工作中提出的,其對母巖的系統研究和綜合信息是土壤工作者和土地工作者力所不及的。因此,分類將極大地豐富“土壤屬”的內容,彌補其不足,充分反映壹個地區(分類單元)的土壤性質,因此對農用地的正確客觀分類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基於地質體的土壤類型,在農用地分類中可以考慮以下指標的自然質量得分及其權重:

1)農業地質學研究過母巖-母質-土壤剖面的地球化學,是土壤養分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的系統綜合構成。因此,農用地中構成土壤養分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的分類及其組合特征可以作為農用地自然質量的評價標準。

2)地質和農業地質非常重視母巖礦物成分的研究,土壤與母巖礦物密切相關。土壤中的礦物基本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母巖礦物基本存在於土壤中,如花崗巖、砂巖應時(這類礦物稱為原生礦物,應時與母巖壹樣多,有的土壤甚至超過母巖);土壤中的另壹類礦物是在成土過程中形成的,稱為次生礦物,由成土母巖的原生礦物轉變而來,壹般為土壤中的粘土礦物。根據砂粒和粘粒的比例,構成了土壤的壹個重要性質,即質地,可分為砂粒、粘粒和壤土(表2-3)[7]。

沙土養分含量低,蓄水能力弱,保肥性差,但滲透性好,滲漏速度快,易於耕作。粘性土保水保肥性強,養分豐富,但滲透性差,滲漏速度慢,耕作困難。壤土介於沙土和粘質土之間,含有適量的砂粒和粘粒,稱為“四砂六粘”或“三砂七粘”。其性質兼有沙土和粘性土的優點,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因此,土壤質地應作為農用地分等的自然指標。

3)名特作物的地質環境是農業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所謂名特作物,是指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光熱條件和人工投入下,某種作物具有特殊的風味和內質,在不同的地方種植,其特殊的風味和內質會發生變化。因此,名特作物具有壹定的地域特色,所以有人稱之為“土特產”。

農業地質學對名特農產品的研究,從土壤的某些元素及其組成特征中獲得了壹些有意義的認識。然而,對於同壹品牌的名特作物,不同的研究結果有不同的結果,有時甚至是矛盾的。因此,現有的研究很難從某些元素或元素比例來確定名特作物的生產條件,所以有人配制微量元素肥料來生產名特作物,效果並不好。但是,名特作物是客觀存在的。從現有名特作物的分布來看,與地質體的土壤類型有關,如:

1)淺變質板巖頁巖碎屑巖土壤出產優質茶葉,如古丈毛尖、北港毛尖、譚潔茶、君山銀針、安化宋振等。此外,它還是杉木和竹材用材林的起源地,湖南省的主要林場都位於板巖頁巖分布區;

2)上泥盆統泥灰巖土出產名優特產,如黃花菜(邵東、祁東)、三味椒(新田)、優質煙草“片”(新田);

3)優質柑橘、糖橙(黔陽、麻陽、永興)和優質煙草“張片”(貴陽)產於白堊紀紫紅色碎屑巖土壤;

4)第四紀赤紅壤產優質茶葉,如洞庭春、蘭陵有機茶、東湖殷浩;

5)第四紀沖積物和古沖積物產柚(江永桃川柚、洪江安江柚、慈利江亞金香柚、張家界菊花柚)和芋頭(江永桃川)。

前面提到的湖南的名特農產品或土特產與某些土壤類型有關是肯定的,所以在同壹土壤類型分布區發展同樣的名特農產品是可行的,這壹點已經被近20年來冰糖橙的種植和發展充分證明了。糖橙的產地是洪江市安仁鎮龍田村。1970年代引入麻陽縣,1980年代引入永興縣,現已成為麻陽和永興的支柱產業,使原本肥力差、土層薄的紫色土發揮了生產潛力,提高了利用價值。因此,以名特作物種植作為農用地的評價指標,可以客觀地反映其肥力狀況,從而調整農業結構,發揮農用地的生產潛力。

2.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汙染。

土壤重金屬汙染分為兩種情況,壹種是自然的,壹種是人為的。自然是指成土母巖中某些重金屬元素含量高,使得衍生土壤相應高;人為是指生產生活活動中“三廢”的排放,特別是滲入土壤並被土壤吸附的含金屬廢水的排放,日積月累。不管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都會汙染土壤。根據湖南省的情況,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高主要是由下寒武統碳質泥質巖(石煤層和矽質巖)、有色金屬礦山形成的巖漿巖造成的,部分沈積巖和變質巖為成土母巖。人為因素主要是我礦企業排放廢水的河流兩岸土壤,其中以礦產和礦產開發為例,根據勘查地球化學資料,全省有2.8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5%,土地重金屬元素普遍超標,其中礦業發達的郴州市從臨武到資興有2250km2。

土壤被重金屬汙染後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壹是農作物產量降低;第二,農作物質量下降。如果某些元素的含量超過國家衛生標準,就不能食用(表5-10,表5-11),會降低農用地的生產力。因此,應將其作為農用地分等的評價指標,並根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食品衛生質量標準確定權重。

表5-10農產品中重金屬的最大含量(mL/kg)

表5-11常見農產品中重金屬等有毒元素最高容許濃度(mL/kg)

3.土壤培養

(1)土壤培養過程

從農學上講,土壤的孕育過程是壹個復雜的成土過程,它與生物化學和化學過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從農業地質學上講,它是壹種農業地球化學成土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讓土壤潛化,成為潛土。

(2)土壤培養的必要條件和影響過程。

土壤潛力培育的必要條件是充足的水分和豐富的有機質,其影響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有機質厭氧分解在淹水條件下消耗土壤中的氧氣,氧化還原電位急劇下降,在土壤中形成強還原條件,產生有機和無機還原性物質及壹系列中間產物(酸、低分子量碳水合物、硫化物和酚類化合物等。).

2)中間產物影響土壤中鐵、錳礦物的溶解和活化,與鐵、錳形成水溶性絡合物,生成有機和無機還原性物質,如CH4、H2S、H2和NH4。氧化鐵和氧化錳被還原形成不同形式的二價鐵和氧化錳。

3)鐵和錳活化時,有SiO _ 2和Al _ 2O _ 3的溶解和遷移,以及鈣、鎂、鉀、鎂、鉀等鹽基離子的變化;最後會導致粘土顆粒的變化和粘土礦物可能的蝕變,使土壤質地變差,從而使土壤發粘,滲透性降低。

上述三個階段使土壤成為潛育土,對土壤的改變主要有五種:壹是鐵、錳顯示的藍灰色成為潛育土的典型顏色,稱為“潛色”;二是壹些微量元素被活化,增加其溶解度;第三,產生有毒氣體和化合物;第四,粘粒和鹽基離子的變化增加了土壤的粘性和滲透性;五是改變土壤結構。

(3)既往研究。

前人對江漢區嶽陽君山農場、華容新河鄉、洪湖小港的土壤潛在肥力進行了系統研究。相關特性指標見表4-17和表4-18。據湖南省農科院資料,洞庭湖區潛在水田產量7024km/hm2,澇漬水田產量8525 ~ 18。因此,潛在水田減少17% ~ 30%。

土壤培養會改變土壤性質,降低生產力。因此,土壤潛育度應作為農用地自然質量的評價指標。土壤潛育性可分為重、中、輕三個等級,由地下水位決定,因此可根據地下水位確定潛育性指數的權重。

綜上所述,農用地分等自然質量指數的提高應增加地質體的土壤類型、土壤重金屬汙染、土壤潛育化等農業地質研究成果。事實上,湖北省仙桃市農用地分等研究[8]已經充分考慮了仙桃市地處江漢平原,土地受孵化影響的特定環境。按照農用地分等程序,本市農用地分為三級:壹級占總面積的77.48%,分布在鄉鎮地勢較高的地區;二類占總面積的17.36%,沿河溝分布在漁場周圍,受地下水位影響。三類占總面積的8.76%,沿河溝和漁場周圍分布,地勢較低,受地下水位影響較大。可見,地下水位的影響是本市農用地分等的壹個主導因素,因為地下水位最主要的影響是土壤潛育化和去潛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