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代對於胎教是相當重視,其理論基礎是中醫的“外象內感”理論。強調孕婦的精神品德修養對胎兒的影響,這種觀念有壹定的科學因素,對後世也有壹定的影響。
壹、古代是否胎教古代很早就開始倡導胎教,據史料記載,早在商代末年,胎教就已經以宮廷教育或家庭教育的形式開始出現。
在我國古代,胎教並沒有形成壹門獨立的學說,但這並不等於我們沒有胎教思想,古籍中有著豐富的有關胎教的論述,主要散見於哲學、政治、文學、教育、醫學等各種典籍之中。
胎教壹詞最早出自《大戴禮記》:古者胎教,王後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宴室就是單獨的屋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王後懷孕七個月時,讓她單獨住到壹間屋子裏進行調養。
二、古代人非常重視胎教古人對胎教非常重視,是因為他們認為胎兒在母體中就已經開始受孕婦的影響,孕婦的壹言壹行都會被胎兒所感知,所以孕婦的言行必須合乎禮儀,從而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
《大戴禮記》記載古人將胎教的有關規定刻寫在石板上,然後“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足見胎教的重要性。
根據相關典籍的記載,古代胎教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壹是孕婦要註意飲食衛生。賈誼《新書》中就說不能讓孕婦亂吃東西。
二是孕婦的視聽要符合禮儀,即《列女傳》所要求的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新書》也記載:“王後所求聲音非禮者,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意思是如果聽的音樂不符合禮法,即使身為王後,侍奉者也有權拒絕為其演奏。
三是孕婦起居行動要合規矩。就像《新書》裏面記載的那樣:“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是說孕婦平時應站有站相,坐有坐姿,笑得含蓄,獨處時也自重而不張狂。
四是孕婦要註重修養心態和精神,如《列女傳》所說的“口不出敖言”,即不說傲慢的話;《新書》所說的“雖怒不罵”,就是再生氣也不罵人。
五是孕婦在懷孕後,要做到與丈夫分房而居,避免房事,從而保持身心的寧靜。《新書》記載:“王後有身,七月而就蔞室,也就是說蔞室是王後分娩前所居的宮室,王後懷孕七個月後就要單獨居住在蔞室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