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上的江陵城在哪?為何叫江陵?

歷史上的江陵城在哪?為何叫江陵?

江陵之名有極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首先,是楚都郢所在地,是楚文化中心。文獻上記載的楚都紀南城,在江陵城北5公裏,經建國後數十年考古勘察、發掘,取得了豐碩的考古成果,城垣仍在,全系土築,壹般高4—5米,最高處7.6米, 周長15506米,城內面積16平方公裏。已勘察出城門七處,其中水門二處,並已發掘了壹處水門和壹處陸門。城內發現有宮城和宮殿區,並已發掘了其中的壹座氣勢宏偉的宮殿;城內還發現了許多手工作坊和許多重要的遺跡和遺物,如僅水井(陶井)就發現400多口。城外發現了大量的楚墓,特別是北邊紀山和西邊的八嶺山上,大楚冢壹座連壹座,遠看就像壹座座的小山頭,尉為壯觀。當地群眾把有些大楚冢就逕直稱呼為“山”,如天星觀1號楚墓所在地稱五山村,就因村中有五座“山”而得名,而這五座“山”,正是五座楚冢。大量精美、珍貴的楚文物如越王勾踐劍、彩繪漆雕小座屏、竹簡等都出自已發掘的壹些楚墓,所發掘者不過是鳳毛麟角。巨大的楚文化寶庫還埋藏在地下哩!

其次,江陵壹直是郡、州、府所在地,並有壹些帝王在此建都。西漢初,曾壹度將此處改為臨江國後設臨江郡,但很快又恢復了南郡江陵縣建制。南北朝時期,齊和帝蕭寶融、梁元帝蕭繹、後梁蕭 、梁國蕭銑均先後建都於江陵。當時名聲籍盛,史稱“江左大鎮,莫過荊揚”。中唐時江陵曾被定為“陪都”,與長安、洛陽齊名。五代十國時,南平王高季興又建都江陵。宋代屬江陵府,元代改江陵府為中興路,明代改中興路為荊州府。總之,江陵因物產豐富,形勢險要,是歷代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並壹直是州、府、路治所。

其三,江陵縣城即荊州(府)城。荊州之名出現很早,《尚書·禹貢》分全國為九州,荊州就是其中之壹。可見荊州是壹個大的地域,具體到荊州城來說,則是指江陵城,即壹地兩名。荊州雖早已聞名遐彌,但名聲大振是在三國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對》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也。”這就演繹了劉備借荊州和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許多故事。壹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就有七十回所寫與荊州有關,其中有十回直接寫荊州城。正因三國故事的廣為流傳,荊州幾乎是婦幼皆知,“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可見荊州城是何等吸引人!至今,三國的名勝古跡,如三管筆、洗馬池、張飛壹擔土、關公點將臺、孔明橋等數十處還遍布古城內外許多地方。

據史籍記載,荊州(江陵)城土城為蜀將關羽所築,磚城為五代十國時南平王高季興修築。曾先後三次被拆毀,現城是清順治三年(1646年)依明代舊基復建的,後又經過多次維修。荊州古城是我國南方規模最大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壹座府城,整個城圈古貌依舊,六個城門處,都有甕城,城門、門樓、料敵臺、堞垛等,城外護城河將古城環抱,城墻因地起伏,順湖迂回,十分壯觀。城墻高8.3米,周長 10.5公裏,城內面積4.47平方公裏。該城的建築頗有特色,因它建築在河湖港汊之間,城基不易打穩,雨水稍多,就有水澇之患。古代的匠師發揮聰明才智,運用高超的技藝,解決了這些難題。為加固城腳基礎,采用糯米漿調石灰,把條石粘成巨型板塊,在條石之間,用生鐵腰卡相連,使其牢固,然後在上面砌磚墻。為解決城內排澇和抗旱問題,城墻四周設有水澗五道,深2米多,兩人並肩可暢行無阻。天旱時,可引城外水入城;澇時,可以及時排除漬水。並有防洪功能,六個城門內均設有閘門,緊閉閘門,城內就可免於水患。

其四、我國歷史上的許多重要人物都出入或出生於此地。除上面提到建過都的帝王,政治家劉備、諸葛亮,軍事家關羽之外,現擇其要者,簡介如下:

戰國時楚國有名的吳起變法在這裏推行,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如齊國晏嬰、秦國商鞅、縱橫家張儀,都來過這裏。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及其弟子宋玉在這裏工作過。諸子百家中的墨子、莊子都出入過楚都。秦漢以後,名人誌士有司馬遷、王粲、陶淵明、孔稚圭、江淹、李百藥、庾信、陳子昂、張說、王維、張九齡、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杜牧、王安石、蘇軾、陸遊、王世禎等,都來過江陵,並都留下了許多詩篇。這些詩篇,有憑吊楚都、書懷楚事的,也有描寫江陵(荊州)古城的。如南朝江淹在《從建平王遊紀南城》中,是這樣描述紀南城的遺跡的:“君王淡以思,樹羽望楚城。年積衣劍滅,地遠宮館平。錦帳終寂寞,彩琴秘音英。”又如唐代劉禹錫的《紀南歌》:“風煙紀南城,塵土荊門路。天寒多獵騎,走上樊姬墓。”而唐代羅隱的《宿紀南城》,則是借景生情:“策蹇南遊憶楚朝,陰風淅淅樹蕭蕭。不知無忌奸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描寫荊州城的也不少,如劉禹錫的《荊州道懷古》,概括了荊州城的歷史:“南國山川舊帝畿,宋臺梁館尚依稀。馬嘶古道行人歇,麥秀空城野雉飛。風吹落葉填宮井,火入荒陵化寶衣。徒使詞臣庾開府,鹹陽終日苦思歸。”而唐代張說的《奉陪登郡城南樓》,則寫出了當時的現狀:“君子每念春,江上***流眄。遠水樹外明,近巖霧中見。”孟浩然筆下的古城,更是壹幅幽靜典雅的圖畫:“高樓明落照,井邑通秀川。澗竹生幽興,林風入管弦。”杜甫則是這樣贊美江陵的富饒:“聞說江陵府,雲紗靜眇然。白魚如切玉,朱桔不論錢,水有遠湖樹,人今何處船。青山若在眼,卻望峽中天。”唐代錢起的《江行》之壹指出,荊州之所以有名,正是因有楚文化,他寫道:“行背青山郭,吟當白露秋,風流無屈宋,空詠古荊州。”就是說,若不是荊州有屈原、宋玉等楚國風流人物,則詠荊州的內容將空泛無內容。可見古人也深知,楚文化對荊州是多麽的重要。

江陵人傑地靈,歷史上許多名人出生在這裏。唐代詩人岑參、崔道融、戎昱,宋代的“小萬卷”朱昂等都是人們熟知的江陵才子。唐代宰相劉洎、段文昌、岑文本、岑長倩、岑羲、唐介以及明代傑出政治改革家張居正都是江陵人。也正因此,古人對江陵曾有這樣的評說:“琵琶多於飯甌,措大(讀書人)多於鯽魚。”可見這裏自古就是壹個音樂文化之邦。

正是上述這些極豐富的文化內涵,才使江陵成了國務院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壹座城市的名號,遠比壹種貨物的商標重要;而壹座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城市的名號,遠比壹種出了名的商品商標更重要,這是壹個很淺顯的道理。為什麽對壹些有名的商標,國內外都要去搶註,因為這是壹種無形資產,其價值比有形資產不知要珍貴多少倍。對壹座城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如提起雅典、威尼斯、北京,就都令人向往,沒有去過的人,總希望能有機會去看壹看。這些名城的名氣,首先是有它們極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次不是壹朝壹夕形成的。這筆無形資產是無價之寶,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而江陵,國務院已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然偏偏要放棄她,把她送給郝穴,這不是太令人可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