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的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儒家所推崇的明君帝舜和忠臣伊尹的形象,那麽,《史記》真的欺騙了我們嗎?
01 《竹書》的來源
《竹書紀年》是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壹個盜墓賊在偷盜汲郡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的壹座戰國墓時,無意中找到了許多竹簡,扔得滿地都是。
村民發現後,報告官府,這才出土了大批古書,《竹書紀年》便是其中之壹。後來經過分析,才知道它為春秋晉國史官和戰國魏國史官所作的壹部編年體通史,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02 《竹書》的內容和版本
《竹書紀年》內容非常簡單,與《史記》無法相比,而且大部分內容相同。但是,就是這本簡史卻震撼了世人的心。
《竹書》的壹些內容徹底顛覆了儒家所推崇的聖人形象,如舜囚堯、啟殺益,伊尹放逐商王太甲等等。
可是《竹書》又分古本和今本兩種,而上面的很多毀三觀的真相有可能出自後人之手。
根據《晉書?卷五十壹列傳第二十壹?束皙》記載,晉武帝太康二年出土的古本總***十三篇,按年編次,包括夏、商、周三代,然後是晉國、魏國。平王東遷後以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以魏國紀年,到魏襄王20年為止。
03 《竹書》為何在宋代亡佚?
《竹書》後來在宋代亡佚,因為那時儒學為正統國學。《竹書》被視為異端邪說,必然要被毀掉。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紀年存真》序中壹針見血地指出:?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及漢世經師傳說乖牾,遂不復研尋,徒資異論。越六百余歲而是書復亡。? 為什麽會如此?
1)國君禪讓
儒家所稱頌的禪讓是禮治的典範,在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竹書》卻直接將它全面推翻,指出根本沒有禪讓,而是搶奪。這段記錄當然來自《竹書》今本,因為《竹書》古本從夏朝開始。
2)忠臣輔政
商朝的開國功臣伊尹,在儒家古籍裏作為忠臣的表率,匡正幼主。因為太甲不守王道,被伊尹關在桐宮,後改邪歸正,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
而《竹書》的記載卻截然相反,伊尹放逐太甲自立,太甲兩年後從桐宮逃回王都,殺了伊尹,恢復了王位,卻不計前嫌寬宏大量地對待伊尹的兩個兒子。
壹個是忠臣匡扶國君;壹個是佞臣篡位,國君忍辱負重,奪回寶座,卻善待其後人。兩種不同的說法讓世人大跌眼鏡。孰真孰假?真的無法辨認。
但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種說法的背後,是對儒道所推崇的仁政和禮治的挑戰。無論是今本對禪讓的顛覆,還是古本對伊尹忠臣形象的摧毀,將帝舜和伊尹壹君壹臣的儒家典範人物徹底否定。
而《竹書》想傳達的是儒家那樣的仁政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蠱惑人心的壹種手段罷了。
04 就這兩件事,我對《竹書》還是存疑的。
1)禪讓的記載來自《竹書》今本,後人為何要偽造這段文字?
首先,如此而為是為了和夏代的伊尹相呼應嗎?為了告訴世人,既沒有那麽心胸寬廣的仁君,更沒有那麽忠心的賢臣。
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禦海內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
其次,五帝以身作則,常常身先士卒,他們廢了那麽大心思奪來的帝位,就為了去帶頭吃苦嗎?這點我始終不敢茍同。
2)如果伊尹非賢臣,儒家完全可以以周公為忠臣的典範人物,將伊尹從儒家書籍中抹掉即可,何必大費周章給他人留下把柄?
而《竹書》關於周公的記載與其他儒家經典如出壹轍,儒家為何要冒這個險?
另外,我發現《史記》有許多記載與《左傳》有明顯的出入,但卻與《竹書》卻意外吻合。所以,我個人認為司馬遷可能看過或者參考過這些國家的史書,他根據手上的史料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即《史記》中的描述。可惜,後人意外獲得了那段資料,便如獲至寶,宣告天下,將其觀點全部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