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有多少姓韓的

中國有多少姓韓的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 鐘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裏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韓姓排名26位。 韓姓起源 韓氏來源主要有四: 壹、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壹。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陜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壹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壹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陜西韓氏。 二、少數民族復姓改為韓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因“汗”與“韓”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為單姓“韓”氏。同時把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韓”也改為單姓“韓”了。 明代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明代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 清朝滿州八旗的“罕劄氏”取“罕”與“韓”之諧音,改為韓姓。 清朝甘肅循化廳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韓為其族姓。 錫伯族哈斯胡裏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為漢姓的韓氏。 黑龍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也取漢姓的韓為姓。 彜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 回族、保安、土家、達斡爾、苗族、蒙古、壯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韓姓。 三、異國韓姓 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誌和系倭國人。 四、源於韓王信 韓王信,是故韓襄王的庶孫,劉邦立為漢王後,立信為韓王,因破項羽有功,漢王即王帝位後,便剖符給他,正式封他為韓王。以潁川為王都。後又下詔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禦胡人,並以晉陽為王都。信請求將王都改設在馬邑。後叛漢降胡,並出兵攻打太原,兵敗。韓王信遂與太子亡走匈奴。 這是韓姓比較晚起的壹個源頭。韓王信亡走匈奴,生頹當,以後頹當率眾內附,與韓嬰都被封侯。又因軍功,子孫累登顯仕。後遭王莽之亂,分昌黎、三原 (漢池陽縣地,在今陜西省中部)、潁川、陽夏(秦代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縣)之系,異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後裔。 韓姓三祖: 壹、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e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附錄:源於韓姓的變姓 1.韓氏 韓姓除“韓氏”以外,據《通誌·氏族略第壹》,韓姓中還有以國爵為氏的,如“韓侯氏”;有以名字為氏的,如“韓嬰氏”、 “韓言氏”、“韓厥氏”、“韓籍氏“”、“韓褐氏”。 2.韓侯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元和姓纂》韓侯氏:周宣王錫命韓侯,支孫氏焉。 《姓鎬》韓侯氏:《韓詩外傳》雲,周宣王大夫韓侯子有賢德。 3.韓嬰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嬰氏:姬姓。《姓纂》雲,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元和姓纂》韓嬰氏:晉韓宣子子孫韓嬰,雲韓嬰氏。 《姓氏尋源》韓嬰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嬰氏。鄭夾(氵祭)雲,《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宣王太子名嬰。漢韓王信之子名嬰,為襄城侯。或其後世以為氏。 4.韓言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言氏:姬姓。《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元和姓纂》韓言氏:《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 《姓(角崔商)》韓言氏:《左傳類解》雲,晉大夫韓子魚之後為韓言氏。 《姓氏尋源》韓言氏:“《姓纂》“魚”作“魯”,訛。《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言氏。 5.韓厥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厥氏:姬姓。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姓氏尋源》韓厥氏:《姓纂》雲,韓獻子厥支孫以為氏。壹引作韓獻氏,訛。有斡獻氏出於宋,無韓獻氏。 6.韓籍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籍氏:姬姓。晉韓起之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 《元和姓纂》韓籍氏:晉韓起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尋源》並引。 7.韓褐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褐氏:姬姓。《英賢傳》雲,晉韓厥之後韓子雲,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 《古今姓氏書辨證》韓褐氏:《英賢傳》日,韓厥後,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姓腮》與《姓氏尋源》並同。 8.韓餘氏 《通誌·氏族略第六》韓餘氏:韓餘氏者,韓氏餘子之族也。《古今姓氏書辨證》韓餘氏:《世本》韓宣子餘子之後氏焉。謹按《春秋》,晉成公宦卿之餘子以為餘氏。蓋嫡子之母弟,官子韓起也。 《姓(角崔商)》韓餘氏:《姓考》雲,晉卿韓宣子之後有名餘子者,奔齊為韓餘氏。《路史》雲,韓信子(應為韓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時,子頹當亦來降,餘在匈奴者為韓餘氏。 《姓氏尋源》韓餘氏:《路史》其說與《世本》異,疑非是。 9.韓獻氏 《元和姓纂》韓獻氏:晉韓獻子,支孫因氏焉。 10.韓信氏 《姓(角崔商)》韓信氏:出《姓纂》。 《姓氏尋源》韓信氏:《姓纂》雲,韓王信之後有韓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上平聲壹東:公族氏,東漢《郭泰傳》有公族進階,其先出自晉公族大夫之後。春秋時,驪姬亂晉,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元公族。及成公自周歸,晉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後遂有以官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雲;韓無忌為公族大夫,稱公族穆子,後因氏。又夷姓,後魏獨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尋源》公族氏:《風俗通》雲,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後以為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為氏。秦滅韓,徙下邑。漢有臣相平當,生晏,司徒。北齊有平筌,望出河內、燕郡。 《路史》: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後以為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平氏:出韓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滅韓,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雲,韓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韻》雲,齊相晏平仲之後。《千家姓》雲,河內族,北齊有平桓。 經何光嶽先生考證,他認為:“韓之平邑,在乎陽,今山西臨汾市。為韓哀侯少子姥所封,則平出於姬姓之韓後無疑。” 13.橫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橫氏:《風俗通》雲,韓公子鹹,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姓(角崔商)》平聲升三庚:橫氏,《風俗通》雲,韓王子鹹,號橫陽君,因氏。《千家姓》雲,潁川族。《呂氏春秋》橫革佐禹。 《姓氏尋源》橫氏:《荀子·成相篇》橫革佐禹。亦見《呂氏春秋》。橫姓宜始此。《路史》雲,劉後有橫氏,韓萬後有橫氏。《戰國策》楚知橫門君之善用兵,後必有為氏者。 14.俠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俠氏:即莢氏,音莢。韓俠累之後。《急就章》有俠卻敵。 《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三十帖:俠氏,韓相俠累之後。《急就篇》有俠卻敵。 《姓(角崔商)》俠氏:《姓纂》雲,韓相俠累之後。《姓源》雲,《漢書·功臣表》有俠侯,後以封為氏。《千家姓》雲,平陽族。 《姓氏尋源》俠氏:《史記》俠累。高誘雲,韓傀俠累也。《戰國策》名傀累,壹雲即莢氏,音莢。《路史》雲,漢(夾鳥)侯國後有俠氏。 15.藺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藺氏:姬姓,韓厥玄孫曰康,仕趙,食采於藺,因氏焉。 《元和姓纂》藺氏:韓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裔孫相如,為趙上卿。 《古今姓氏書辨證》去聲升壹震:藺,今望出中山、華陰。出自姬姓,晉穆侯之子成師,封邑於韓,裔孫韓獻子厥,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 韓姓家乘譜牒 韓姓家譜介紹 韓姓家譜的內容和體例、格式,壹般包括譜名、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法、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誌銘、祠記、遺稿、跋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序、世系、傳記、派語等。 韓姓家譜的序的內容,壹般都是寫本支派之來歷,有的序,不僅溯源,而且旁及有關分支分派;寫先世事跡;闡明家譜的意義;修譜經過,等等。韓姓家譜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筆。 北宋宰相韓琦於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韓氏家譜序》,明代劉基於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陽韓氏宗譜序》,明代文學家程敏政作《南陽韓氏宗譜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