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幹姜簡介

古籍中的幹姜簡介

幹姜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幹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幹燥根莖。幹姜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幹姜片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炮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鼓起,棕黃色,內部深黃色,質地疏松,氣香,味辛辣。姜炭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體輕,質松脆。味苦微辣。

幹姜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消痰下氣的功能。治胃腹冷痛脹滿,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幹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炮姜味苦、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能。其辛燥之性較幹姜弱,溫裏之力不如幹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於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可用於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虛寒吐血、便血,崩漏,產後瘀血腹痛。

姜炭味苦、澀,性溫。歸脾、肝經。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於止血溫經。其溫經作用弱於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於炮姜,可用於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詳見百科詞條:幹姜 [ 最後修訂於2017/4/17 12:12:05 ***5923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