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行概念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五方論
壹般認為五行觀念源於殷商時期的“五方”觀念。殷商先民通過觀察自然現象,認識到農業和畜牧業與來自不同方向的風雨密切相關,這導致他們在祭祀中對來自不同方向的風雨進行祈禱。比如當時的甲骨文裏,今天下雨了。從西邊下雨?東邊下雨了嗎?從北方下雨?南方會下雨嗎?“神諭。殷人把商朝的疆域稱為“招商局”,並以此為依據,區分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從而確立了“五方”的概念。例如,在甲骨文中,有“東方之年”、“西方之年”、“北方之年”、“南方之年”、“商朝王鎮之年”等甲骨文。
2.五材說與六院三事說
春秋時期出現了“五材論”、“六府三事論”。古人在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體會到了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的作用。如《左傳·相公二十七年》說:“五材而生,民可用而廢。”五材是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可或缺的水、火、金、木、土五種基本物質。如《尚書·周樹·洪範》中說:“水火,民食而飲;金木,人民在做什麽;土人,生萬物,為人所用。”
“六府三事”說最早出現在《尚書》,後出現在《左傳》。其具體內容與“五質說”大致相同,也是指水、火、金、木、土五種物質,只是增加了“谷”。比如《尚書·虞書大禹謨》說:“水、火、金、木、土、谷只修;德、用、體三者才和諧。”《左傳·溫柱安公七年》說:“水、火、金、木、土、谷合稱為六院;義、用、健是三件事。”上面說的水、火、金、木、土,都是指物質本身,不是指哲學的抽象概念。
3.五星理論
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古代先民不僅認識到方位風雨對農牧業的影響,而且進壹步認識到時間、季節、天體運行對農作物的作用。在觀察四季氣候變化和天體運動規律的基礎上,把天氣的運行分為五季,即所謂的“五行”。如《左趙專公年》說:“分四季,序為五節。”《管子·五行》說:“立五行,天時,地利,與天合拍。”《白虎通五行》說:“言傳身教,言出為天理。”他還說:“四時為時,五行為節。”古人在觀察天體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水、金、火、木、土五行。因為它們的運動,它們被稱為行星。這顆五星是肉眼可以觀測到的九大行星之壹,也依次被稱為陳星、太白、熒光、歲星、振興(或補星)。五行在宇宙中的運行有壹定的規律,與四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故稱五行。《史記·歷書》說:“黃帝確定星歷,確立五行。”《田漢·文誌》說:“五星不破線,歲歲興旺。”可見,五行是古代觀星規律的產物,反映了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是四季氣候特征和生化特征的抽象,不再是具體的五大行星。3.2.1.4五行學說隨著觀察的不斷深入,古人逐漸認識到,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不僅是人們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這五種基本元素的運動變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比如《國語·於正》說,“土與金、木、水、火相雜,百物雜。”這個“元素論”是從“自然物質”的五個概念中抽象出來的,已經是壹個哲學概念了。
《尚書》明確提出了“五行”二字。如《夏樹石幹》壹書中說:“有胡適者,威逼五行。”《周樹洪範》壹書中說:“槍泛濫,汩汩五行陳奇。”雖然這五行可能仍然指的是水、火、木、金、土等五種基本物質或元素,但已經有了“作用”的含義,即運動、變化、聯系的含義,比五質論有了很大的發展。可以說,這標誌著五行觀念的基本內涵已經基本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