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壹個歷史科代表,我來回答妳的問題!
1、學歷史不是為了記住歷史裏面的知識,因為過壹段時間妳是記不住的,學歷史是為了增加壹種思考方式,像“以史為鑒”就是說的這個。
2、到大學了之後,妳不壹定會用得到歷史,但是在妳生活和工作後的某壹些時間裏,妳會很自然的用到學歷史過程中的壹些體會和思想,這個才是最寶貴的。
我們之前學歷史其實也是死記硬背,為了考試的分數;但是到了社會,有時候遇到問題,就會很自然的想到以前學到的壹些思維,很自然的用到,比如:處理人際的時候,相互尊重、換位思考等。
我們之前學政治的時候,其他的人可能認為很枯燥,但是在學的過程中,如果和生活結合在壹起的話,那就不壹樣了。妳會發現壹些知識可以用到生活中,比如:辯證的看問題、看積極的壹面,重視影響力等。
臺灣的中學歷史學什麽統統都學
中學歷史學法有哪些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絡全部內容。
?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推理記憶法:利用壹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麽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絡也就清晰可見了
教研隨筆·聽美國中學歷史老師說怎樣上歷史歷史是民族的集體記憶,許多國家都重視歷史教育。但文化傳統不同,教育體制不同,各國對歷史及歷史教育的理解便有很差異。身為歷史教師,對別的國家怎樣上歷史課便十分好奇,遇到能了解外國中學歷史教育教育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知道大家都有這種心思,於是策劃了中外歷史教師的教學設計交流。地點在西城教研中心,內容是雙方歷史教師就上課的內容、方式、設計思想進行交流,中方選擇了兩位歷史教師,美方請芝加哥大學附屬中學(翻譯如此說,但美國也有大學附屬中學,待考)的歷史教師介紹她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方老師先進行說課,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思路、課後反思等進行了介紹,全面細致。內容說的什麽現在已經時間久遠,大體已經記不清,記得清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把握的嫻熟,教學設計系統而連貫,行雲流水,課程目標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滴水不漏,看這樣的設計,必需佩服授課教師的匠心獨運。輪到美國老師,主講是壹位女士,沒有講教學設計,卻微笑著問大家有什麽問題?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說對美國中學歷史教學的各種好奇,女教師便壹個又壹個將大家的問題列在了黑板上,列完之後,便逐個進行解答,解答完了上課的問題就解答完了。看到大家很不解渴,女教師便說起了自己的兒子,她的兒子曾經和中國的同學討論過中美歷史課的不同,結果她兒子的回答是很簡單,在美國歷史課堂上孩子可以批評 *** ,對中國國情十分了解的女教師很堅決地讓孩子閉了嘴。童言無忌,不知這是不是中美歷史教育的不同?
拋開對政治議論引發的尷尬,只就雙方對歷史課程的介紹作壹點簡單的分析,雙方對課程的理解實際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歷史教育側重於外在目標的達成,這個目標並非孩子自己的目標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各級教育部門設定的壹個教育目標,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將這個目標落實到課堂中去。課堂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學行為教學效果具有驚人的壹致性,雖說發揮學生的主體已經成為教師的***識,在教學設計中激發思考、激發討論等現象比比皆是,但是這樣的激發總有壹種外在的目標象提線的木偶壹樣制約著課堂。教學設計雖有出入,但是總體差異不大。為什麽,因為我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是確實是為了壹個***同的目標,我們走到壹起來了,因為目標的壹致性,所以我們的行為可以有差異,但是基本上還是壹致的。而美國教師所介紹的課程中,我們見不到什麽外在的目標,多的是孩子的問題,圍繞某個中心話題五花八門的問題,千奇百怪的問題,荒誕不經的問題,甭管什麽問題,都是孩子思考的結果,這些問題的解決便是孩子學習的進步,而這些孩子可能根本不在同壹個起跑線上,妳說妳的,我說我的,大家在課堂上爭論辯難,課堂的中心在哪裏?教學重點在哪裏?教學的目標在哪裏?孩子的問題,從孩子的問題出發,到孩子問題的解決結束。這是不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長?但是中美歷史教育的差異已經很明顯,我們關註的是課程中的歷史,他們似乎更多的是關註孩子心中的歷史,我們關註的課堂上的歷史問題來自教師的思考較多,他們課堂上的歷史問題來自孩子的疑惑較多。
我們現在提倡創新,創新的前提是什麽?是自由。無自由,不創新。課堂上對知識的追求亦是如此。自由度越大,課堂越有活力。(好事者莫可以將自由理解為亂來)自然科學如此,人文學科也是如此。
絕不是說美國的歷史教育就比咱們的教育強多少,更不可以將人家的教育模式悉數拿來,水土不服是肯定的,說不定還會惹更大的麻煩。只是同壹個地球之上,為人才培養計,為民族未來的發展,他山之石,或許可以攻玉吧。
吉首大學歷史學(師範)歷史 (漢語詞語) 編輯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
歷史,簡稱史,壹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壹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壹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麽,歷史作為壹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
中學歷史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陜西、湖北壹帶姜氏族部落的***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傳記
姜氏族為西戎壹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壹帶。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壹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壹說北京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充套件,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壹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壹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壹,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炎帝壹生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壹,用木材制造兩種翻土農具,教農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制造出來。第四,炎帝時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嘗百草,壹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炎帝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傳說
因為在炎黃時代並未有完整文字,故多為口耳相傳之傳說。而有關炎帝的傳說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話般的形式提及到炎帝的壹些事情。
《易經?系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禦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世本》「神農和藥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壹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之先祖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活了五百歲。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神農氏是壹個氏族,與黃帝合並之前,在黃河流域已經發展有壹個農業民族在生活,並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他們已進入原始社會的末期,當時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所謂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和神農氏,其實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四個不同進化階段。 而神農氏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壹(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
炎帝之後人
炎帝被打敗後,部落分散了,部份被趕出中土,部份受黃帝所統治。被趕的神農部族,文化水平本來較黃帝部族為高,但因為其後來遠處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為了化外之民。鄂、湘、貴間均有苗族生活,因先祖以務農,故而見稱,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是神農部族之後。湖北西部山區,也有壹地稱為「神農架」,或許亦與此有關。
有說神農被稱為炎帝,是因其焚林辟地有關,古藉有所謂「烈山澤而焚之」,而神農氏之族民亦稱為「烈山氏」及「***工氏」,被後人奉為稷神及杜神。
炎帝故居
相傳炎帝出生於烈山,而「炎帝神農故居」 為順應國內外炎黃子孫的意願,便「修建」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裏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 「炎帝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壹為谷物藥村貯藏,壹為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神農洞和神農碑
距離隨州市區五十五公裏處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歷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壹座,儲存至今。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壹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主,五帝的第壹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壹名少女,壹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壹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幹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陜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壹只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中學歷史筆記初中歷史,比較簡單,很容易的。高中歷史註重靈活運用,多看看書就會有效果的,沒有必要去做筆記。浪費精力。
中學歷史學習中做筆記的幾種基本方法學會做筆記是學會學習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之壹。做歷史筆記就是將課本上要掌握的知識加以整理;就是將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加以整理。做歷史筆記的過程就是閱讀歷史教材的過程;對歷史歷史教材的內容加以歸納、概括、提煉的過程;所以也就是記憶、理解的過程;培養自己學習能力的過程。通過對歷史教材內容的多次整理,對自己思維的不斷整理,最終達到把教材看透,使教材在自己頭腦中變薄、變簡單,使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不斷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不斷加深的目的。所以中學生要學會做筆記,做歷史筆記。我認為做歷史筆記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種: 1、提綱法。這是做歷史筆記的最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教材的原有編排體系對知識點加以概括、歸納、整理的壹種方法。這種方法最適用於對教材的初步整理。它常見的格式是:壹、背景 1、政治 2、經濟 3、文化 4、軍事……二、經過 1、發生(或序幕、或導火線) 2、前期(第壹階段) 3、後期(第二階段,後面可能還有第三、第四階段) 4、結束 [也可能是:二、內容 1、政治 2、經濟 3、文化 4、軍事…… 也可能是:二、措施 1、…… 2、…… 3、……]三、影響 1、政治 2、經濟 3、文化 ……(或1、國際 2、國內 或國際、國內中還分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 用這種方法整理知識點,首先就是要理解課文編者的思路,然後用概括性的語言,把有關內容寫下來。具體步驟是:首先是閱讀教材,閱讀教材時要圈、要畫、要寫。要圈出關鍵詞語,畫出能回答問題的語句,前面寫上“背景”、“經過”、“影響”、“政治”、“經濟”、“文化”、“性質”、“特點”等字眼,然後再把有關內容寫到筆記本上。[好研網]
長沙市南雅中學歷史學到哪兒來了?我是南雅中學的,不知道妳問的是不是初三的、我們初三已經學到了、第十課“ 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
這是真實的進度、好的話就選我吧、記得加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