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廉泉簡介

廉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經穴名·廉泉 4.1 廉泉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4.6 廉泉穴的定位 4.7 廉泉穴的取法 4.8 廉泉穴穴位解剖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神經、血管 4.9 廉泉穴的功效與作用 4.10 廉泉穴主治病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廉泉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獻摘要 4.15 廉泉穴研究進展 4.15.1 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 5 舌下兩脈·廉泉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廉泉 1 拼音

lián quán

2 英文參考

Liánquán CV23 [中國針灸學詞典]

liánquá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23, RN2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廉泉:1.經穴名;2.舌下兩脈。[1]

4 經穴名·廉泉 穴位 廉泉 漢語拼音 Lianquan 羅馬拼音 Lienchuan 美國英譯名 Screen Spring 各

號 中國 CV23 日本 23 法

國 莫蘭特氏 VC23 富耶氏 德國 KG23 英國 Cv23 美國 Co23

廉泉為經穴名(Liánquán CV23,RN23)[1]。出《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別名本池(《針灸甲乙經》),舌本(《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屬任脈[1]。廉泉是陰維脈、任脈的交會穴[1][2]。廉泉指舌下兩條經脈,此穴在喉結上緣,靠近廉泉脈,故名廉泉[1]。廉泉穴主要用於口舌、咽喉疾患等:如舌下腫痛,舌根縮急,舌強不語,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咽食困難,咳逆喘息,胸滿胸痛,消渴,舌縱流涎,吞咽困難,口燥舌幹,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梅核氣,中風失語,咳嗽,氣喘,食不化,癭氣,舌下腫,啞,舌炎,現代又用廉泉穴治療支氣管炎,扁桃體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聲帶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縮等。

4.1 廉泉穴的別名

本池(《針灸甲乙經》),舌本(《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4.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4.3 穴名解

廉泉指舌下兩條經脈,此穴在喉結上緣,靠近廉泉脈,故名廉泉[1]。

廉,有清義。廉為邊,為隅。泉,乃水之源也。廉泉,水名。本穴在喉結上方邊緣,內應舌根,以舌攪動口內,津液若泉水源源不斷,可以生津潤燥,有如湧溢之泉源。《黃帝內經靈樞·脹論》:“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張註:“玉英謂唇內之齦交穴。”故名之。舌下孔竅名曰海泉,人之口津出此。本穴在結喉上緣,凹陷處,內通舌之下海泉。刺本穴,口可生津,故喻之以溓。溓,為潮水最勝之詞。我國舊習以中秋節後數日,為溓水之期,期間海潮最大,簡稱溓水。[3]

4.4 特異性

廉泉是陰維脈、任脈的交會穴[1][2]。

4.5 所屬部位

頸[4]

4.6 廉泉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廉泉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5]。

廉泉穴位於頸前區,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上。正坐,微仰頭取穴[1]。

廉泉穴位於結喉上方,當舌骨上緣凹陷處(《備急千金要方》)[2]。

另說“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針灸甲乙經》)。“頸下結喉上四寸中央”(《針灸聚英》)。

廉泉穴在任脈的位置

廉泉穴在頸部的位置

廉泉穴在頸部的位置

廉泉穴在頸部的位置(骨骼)

廉泉穴在頸部的位置(肌肉)

4.7 廉泉穴的取法

廉泉穴位於頸前區,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上。正坐,微仰頭取穴[1]。

正坐,微仰頭,在喉結上方,當舌骨的下緣凹陷處取穴。

正坐仰靠位,於喉結上方,當舌骨體下緣與甲狀軟骨切跡之間取穴[6]。

快速取穴:仰坐,從下巴沿頸前正中線向下推,喉結上方可觸及舌骨體,上緣中點處即是廉泉穴[7]。

4.8 廉泉穴穴位解剖

廉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含頸闊肌)、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間、下頜骨肌、 舌骨肌、舌肌。淺層布有面神經頸支和頸橫神經上支的分支。深層有舌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舌下神經的分支和下頜舌骨肌神經等。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間→左右甲狀舌骨肌之間→甲狀舌骨膜[1]。

皮膚→皮下組織→下頜舌骨肌→頦舌肌[8]。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頸橫神經分布;深層有下頜神經肌支、舌下神經、舌動脈和甲狀腺上動脈分布[8]。

布有頸皮神經的分支、舌下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分支;並有頸前靜脈通過[2]。

4.9 廉泉穴的功效與作用

廉泉穴具有利喉舒舌、消腫止痛的功效。

廉泉穴有開竅除痰、清火利咽作用[1]。

廉泉穴在舌根近於咽喉部,是任脈與陰維脈交會穴,任脈行咽喉,陰維脈上達咽喉與舌根,故可清利咽喉、通調舌絡而治療上證[9]。

廉泉穴內應舌根,近於咽喉,故可治療舌體病、咽喉病等[9]。

廉泉穴系任脈與陰維脈之會穴,有清熱化痰、通利咽膈之功。主治舌下腫痛,舌緩流涎,中風舌強不語,暴喑,吞咽困難。《針灸甲乙經》有:“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涎出。”先哲有言:“氣道滋之以津,食道濟之以澤。”源源為津,沛然曰澤。養生家以口喻海,舌下有穴曰海泉。下顎舌前凹處,喻為天池,又名華池。喻舌為赤龍,以舌攪口中,可以生津液,俗名赤龍攪海。本穴內通喉咽,上達顎池,以舌攪口,可以生津潤燥。與手少陽經之液門有同功焉。本穴為陰維脈與任脈之會穴,故其功用偏於陰也。天池之水,源源若泉,經過咽喉,降瀝胸腹,內調藏府,外澤肌腠。猶地泉之水,滲透上滋也。《針灸大成》謂本穴治咳嗽、上氣、嘔沫、難言、舌下腫、舌根縮急、舌涎出、口瘡、不食諸癥。均取其功用在舌與水也,故名廉泉。曾有某老醫,治重舌,灸本穴四五壯,則小舌縮入而愈,觀眾驚為神奇。古法確有絕妙獨到之處,壹旦失傳,豈不可惜。[3]

4.10 廉泉穴主治病證

廉泉穴主要用於口舌、咽喉疾患等:如舌下腫痛,舌根縮急,舌強不語,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咽食困難,咳逆喘息,胸滿胸痛,消渴,舌縱流涎,吞咽困難,口燥舌幹,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梅核氣,中風失語,咳嗽,氣喘,食不化,癭氣,舌下腫,啞,舌炎,現代又用廉泉穴治療支氣管炎,扁桃體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聲帶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縮等。

廉泉穴主要用於口舌、咽喉疾患等:如舌下腫痛、舌根縮急、舌強不語、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體炎、咽食困難,及咳逆喘息、胸滿胸痛、消渴等[1]。

廉泉穴主治舌下腫痛、舌縱流涎、舌強不語、暴喑、喉痹、吞咽困難[8]。

廉泉穴主治舌強不語,舌下腫痛,舌根縮急,舌縱涎出,口燥舌幹,口舌生瘡;暴喑,喉痹,咽喉腫痛,梅核氣,吞咽困難;中風失語,咳嗽,氣喘,食不化,癭氣[6]。

廉泉穴主治舌強不語,舌緩流涎,舌下腫,啞,暴瘖,咳嗽、咽喉腫痛,以及支氣管炎,舌炎,舌肌麻痹,急、慢性咽炎等[2]。

舌下腫痛,舌根縮急,舌縱涎出,暴喑,口舌生瘡,喉痹,中風失語,舌炎,聲帶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縮。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向舌根斜刺0.5~0.8寸[8],或將針退至皮下[6],再向左向右兩側針刺[6],局部酸脹[6],舌根及咽喉部發緊[6]。

壹般直刺0.5~1.0寸[1]。

向上直刺0.5~1寸[2]。

註意:不能久留針,防因吞咽動作而折針[6]。

4.11.2 灸法

可灸[1][6][8]。

4.12 廉泉穴的配伍

廉泉穴配中沖治舌下腫痛[1]。

廉泉穴配翳風、合谷、少商治咽喉腫痛[1]。

廉泉穴配風池、風府、四神聰治中風舌強不語[1]。

廉泉配然谷,有養陰活絡的作用,主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

廉泉配天井、太淵,有疏風解表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喉痹。

廉泉配然谷、陰谷,治舌下腫[6]。

廉泉配通裏、水溝,治舌強不語[6]。

廉泉配金津、玉液、風府,治舌強難言[6]。

廉泉配少商、合谷,治咽喉腫痛[6]。

4.13 特效 ***

用拇指指腹點揉廉泉穴,用力要輕且均勻,反復進行3~5分鐘,可調治舌痛、中風失語、慢性咽炎等病癥[7]。

4.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陰維、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涎出,廉泉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咳嗽上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

《針灸大成》: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類經圖翼》:然則廉泉非壹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

4.15 廉泉穴研究進展 4.15.1 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

針刺廉泉對甲狀腺功能有良好調節作用,對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針刺廉泉可使甲狀腺體縮小,癥狀消失,基礎代謝率下降。[6]

現代研究報道,針刺廉泉對甲狀腺功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針刺廉泉可使甲狀腺腺體縮小,癥狀消失,基礎代謝明顯下降。另有報道,針刺甲狀腺瘤患者的廉泉、天突後,紅外熱像圖顯示甲狀腺局部皮膚溫度明顯升高,紅外輻射增強。[3]

5 舌下兩脈·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