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華夏”壹詞是怎麽來的呢?

“華夏”壹詞是怎麽來的呢?

壹、華夏二字來源:

1、華夏壹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裏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2、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取得祭天之權壹決勝負,後人稱為阪泉之戰,黃帝勝,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遊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3、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壹個名字:漢。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成為了漢文化的代稱,是中國的以前的名稱。

二、華夏概念:

1、華夏是中國的古代稱呼。華夏不是指民族。

2、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夏"在羌語和藏語中都是"偉大、強大"的意思。華夏壹詞最早作為文化概念,出現在周朝,尊周禮,守禮義的族人即稱為華夏。最初作為漢族的文化,如今華夏壹詞涵蓋整個中國,是中國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