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調露二年(公元680年),朝廷規定進士考試第二場加試詩、賦各壹篇(首),要求別出心裁者才算合格。開元年間,進壹步規定這場考試專考詩歌,並提高要求水準。這些規定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學習詩歌的熱潮。為了榮耀壹生的進士及第,天下文人舉子無不以極大熱情學習和創作詩歌。許多史料透露,人們為了順利考中進士,早在童蒙教育階段就開始學習詩歌了。壹些著名詩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大家的作品,曾被民間無數次搜求、輯錄,作為教材在裏學、私塾裏使用。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唐朝皇帝對詩歌考試也特別重視,文宗、宣宗等皇帝每遇新科進士選拔出來,總是詢問有無傑出的詩歌文學之才。他們對詩歌大家尊崇之至。例如,大詩人白居易去世後,宣宗皇帝深切悼念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敎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觧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巳滿行人耳,壹度思卿壹愴然。”字裏行間,充滿了真摯的推崇和緬懷之情。上行下效,統治者的倡導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唐代留下強盜愛詩的壹則奇事:詩人李涉路遇強盜,沒想到強盜說,既然是李博士(時人對李涉的尊稱)駕臨,我們就不強什麽了,但是求您送給我們壹首詩吧。李涉馬上口占壹絕:“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結果強盜們不但對李涉厚贈禮送,而且自己改邪歸正,做起了良民。
在唐朝,吟詩作賦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風尚。士人、學子們見面總以詩歌較上下,這自不必說。上自皇帝、高官,下至樵夫、走卒,是人也都能口占幾句。據說,白居易每有新作,總得讓鄰居老婦評判壹番,聽得順口才成定稿。同時名人們的詩作,往往被民間私自雕版印刷,隨時可以在市面上買到,這樣人們非常方便學習經典詩句,也比較容易提高水平。在當時,嶺南荒蠻之地竟能出現七歲女送別兄長的傑作,而長安小李泌五歲詠詩就能得到玄宗皇帝的好評。據統計,乾隆皇帝初編《全唐詩》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擁有三千余名傑出作者的詩人隊伍和大約五萬首瑯瑯上口的詩歌佳作。後來從雜史古籍和考古文獻兩大途徑不斷尋揀,今天已經可以看到大約十萬首唐詩和因遍及各個階層和區域角落而難以估算的詩人群體,這是前後所有朝代都無法見到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