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亳州市有哪些特點

亳州市有哪些特點

 亳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壹。上古時,“亳”地屬古豫州,成湯為諸侯時即居於此。“亳”當時寫作“薄”。《漢書·地理誌》有註雲:“亳同薄”。《史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商曾幾度遷都,人們將湯所都之地統稱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南),北亳(今山東曹縣壹帶),西亳(今河南偃師壹帶)。周代,此地稱“焦”。秦統壹中國,推行郡縣制,在此置譙縣 曹氏公園,隸屬碭郡。秦末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後,由於壹時難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據譙縣。西漢,譙縣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東漢時,沛郡改為沛國。建安末年,析沛國之壹部置譙郡,曹操以譙郡壹帶為基地,不斷在軍事和經濟上擴充自己的力量。曹操在譙郡等地實行屯田,大力開展“軍屯”、“民屯”,促進了譙郡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魏文帝皇初二年(22l年),譙被封為“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兗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兗州地處古南亳近臨,故“遙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兗州為亳州,亳州之名,始見於此。

隋唐時期,幾次更名,或亳州,或譙郡。明初,亳州降州為縣,隸屬潁州。弘治九年(1496年),亳縣又升為州。清初,亳州隸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劃為江蘇、安徽兩個布政使司。民國元年(1912年)亳州改為亳縣。民國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縣合並,恢復亳縣建制,隸阜陽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縣建亳州市,其隸屬關系和轄區不變。1998年2月歸省直接管轄。2000年5月設立地級亳州市。 亳州歷史文化: 亳州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壹。“亳”字甲骨文為“乇 ”。《說文大字典》解為:“商湯所都,京兆社陵亭也,從高省乇聲”。“乇” 《說文大字典》釋: “原義草葉也,從 穗,上貫壹,下有根,象形”,讀作 “zhe”,由此可見,亳的本義為生長著茂盛莊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糧食是涉及到國家根基的兩大問題。因此所選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風土民情  

1.武術   

亳州地處中原,武風昌盛。鄉民多習武,特別是回民練武成風。亳州歷史上武 人輩出,"五禽戲"、"晰揚掌"產生於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創,全國壹些主要拳術套路都在亳州這壹武術之鄉生根開花。亳州武功在當代武壇上大展英姿,為世矚目。   

2.剪紙   

亳州的舊時大戶人家閨女出嫁,每件嫁妝都貼有色彩鮮艷、構圖新穎的剪紙,好似壹次剪紙大展覽,引得市民們爭相觀賞。如今,亳州壹些人家的室內和 許多單位的會議室,都飾以民間特色的剪紙,古樸、明朗、典雅、大方。它還作為禮品饋贈國外賓朋,並作為工藝品出口美國、澳洲、歐洲。   

3.高蹺   

在中國民間廣有市場,亳州高蹺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訓練有素的團體,場面壹般很大,而且非常喜慶,裏面人物各式各樣,讓人忍俊不禁,是最受歡迎的表演之壹。亳州高蹺很有特色,且技藝高超。據傳十八裏集有 壹位施先生,踩高蹺站在八張方桌疊起的高臺上,雙手捧壹簸箕米,倒折而米不撒出,人送綽號"倒拐"。   

4.鬼會     

也叫大班會,是壹種鬼戲,它十分精彩奇特。每逢正月十五鄉間大班會 演出,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判官、小鬼,紛紛登場。真是牛鬼蛇神,群魔 亂舞。   

5.三鬥   

亳州作為商業都會,文化古城,在社會市井生活中有許多消遣娛樂活動,如鬥雞、鬥蟋蟀、鬥鵪鶉、踢毽子、聽書、聽戲、養鳥、養花、下棋、搓麻將等。 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種,被稱為"民間三樂"。   

6.肘擱   

肘擱是亳州民間舞蹈的壹種,已有數百年歷史。肘擱分"座子"和"架子"兩 部分。"座子"由體格強壯者擔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擔任。   

7.地方戲   

二夾弦劇種起源於河北,發展於山東菏澤,流傳於蘇、魯、豫、皖四省邊界地區,解放後在亳縣受到重視,得以迅速發展,並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點,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梆劇,是亳州的特色劇種。近似豫劇,是亳州最受歡迎的壹劇種。解放前,主要由渦河固定書棚和地方壹些不正規徽戲班子演出。另外楊金貴和鮑誌安的相聲也是亳州的歷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