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鼻淵的辯證論治

鼻淵的辯證論治

內治

(壹) 肺經風熱

癥狀: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黃稠,嗅覺減退,頭痛,可兼有發熱惡風,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浮數。檢查見鼻黏膜充血腫脹,尤以中鼻甲為甚,中鼻道或嗅溝可見黏性或膿性分泌物。頭額、眉棱骨或頜面部叩痛,或壓痛。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荊芥、薄荷、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

(二) 膽腑郁熱

癥狀:鼻涕膿濁,量多,色黃或黃綠,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覺減退,頭痛劇烈。可兼有煩躁易怒、口苦、咽幹、耳鳴耳聾、寐少夢多、小便黃赤等全身癥狀,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弦數。檢查見鼻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嗅溝或鼻底可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瀦留,頭額、眉棱骨或頜面部可有叩痛或壓痛。

治法:清瀉膽熱,利濕通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生地、當歸、甘草。

(三) 脾胃濕熱

癥狀:鼻塞重而持續,鼻涕黃濁而量多,嗅覺減退,頭昏悶,或頭重脹,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檢查見鼻黏膜紅腫,尤以腫脹更甚,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頜面、額頭或眉棱骨壓痛。

治法:清熱利濕,化濁通竅。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常用藥: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陳、黃芩、連翹、貝母、射幹。

(四) 肺氣虛寒

癥狀:鼻塞或重或輕,鼻涕黏白,稍遇風冷則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噴嚏時作,嗅覺減退,頭昏,頭脹,氣短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蒼白,自汗畏風寒,咳嗽痰多,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檢查見鼻黏膜淡紅腫脹,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可見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溫補肺臟,散寒通竅。

方藥:溫肺止流丹加減。

常用藥:麻黃、黃芪、白芷、當歸、薏苡仁、白芥子、葛根、辛夷花、蒼耳子。

(五) 脾氣虛弱

癥狀:鼻涕白黏或黃稠,量多,嗅覺減退,鼻塞較重,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脘腹脹滿,肢困乏力,面色萎黃,頭昏重,或頭悶脹。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檢查見鼻黏膜淡紅,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瀦留。

治法:健脾利濕,益氣通竅。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