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熊貓的生殖生理是怎樣的?

大熊貓的生殖生理是怎樣的?

①大熊貓性成熟年齡與營養水平、環境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有關。營養不足阻礙身體和生殖器官的正常發育,延緩性成熟的時間。由於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生活水平比野外高,其性成熟年齡也比野外早2 ~ 3年。各地觀測到的具體數據不壹樣。劉偉新(1986)認為雌性發情年齡和體重分別為4.5 ~ 7.5歲和85 ~ 105kg;男性5.5 ~ 7.5歲,95 ~ 105 kg,性別間年齡無顯著差異。胡認為雌雄動物的成熟年齡為5.5 ~ 6.5歲,在野外壹般為6.6 ~ 7.5歲。成都動物園繁殖的大熊貓雌性3.5 ~ 4.5歲,雄性5.5 ~ 7.5歲。

②大熊貓在繁殖季節處於季節性發情期。雌性的發情期壹般在3-5月,有的提前到65438+10月底或推遲到6月底。除春季發情外,部分雌性在秋季(8月至65438+10月)也有發情表現,但時間較短,表現不明顯。Moore等人在1974的研究表明,雄性熊貓的睪丸在春季變大,容易采集精液,精液質量較好,但在7、8月份不采集,睪丸明顯變小。1984年,馬穗認為壹年四季都可以在男性尿液中找到精子,但從夏季到秋季數量逐漸減少,冬季逐漸增加。從性行為來看,雄性在春季逐漸達到高潮。所以,雄性發情也是在春天。

(3)發情周期大熊貓壹般壹年發情壹次,幼雌發情壹次壹般需要兩年,但如果強制提前斷奶,就會和雄性壹樣壹年發情壹次。少數熊貓壹次發情有兩次高潮。雌性動物的發情期為15 ~ 25天,發情高峰只有2 ~ 4天,有的長達30多天,極少數只有幾天,所以發情表現極其不明顯。大熊貓的發情期壹般可分為發情期前(2-5天)、發情期(5-8天)、發情期高峰(4-6天)和發情期後期(5-10天)。

④雄性動物發情時,表現為興奮、活動增多、耗水量增加、尿頻。有時會在地上打滾,玩水,睪丸腫脹,陰莖伸出,發出咩咩的叫聲等。雌性動物發情時,食欲不振或拒絕進食,興奮,活動量大,尿頻少,主動接近雄性動物,陰唇紅腫,咩咩叫,臀部接觸異物,尾巴翹起。雌性大熊貓的外陰變化非常有特色。在發情前期,雌性動物蒼白的外陰呈現粉紅色。發情期,外陰開始紅腫,逐漸明顯。陰道粘膜腫脹,發紅,潮濕。達到發情期高峰時,外陰可不斷收縮擴張,外陰可膨脹至最大,呈玫瑰紅,陰道粘膜腫脹松弛,呈粉紅色,有分泌物流出。陰道上皮角質化細胞有壹個峰值,高達94%。發情期,除明顯的行為變化外,雌激素水平逐漸升高,在發情期高潮時達到高峰並迅速降至基線,體溫比平時高65438±0 ~ 2℃。

⑤大熊貓的精液呈乳白色,采精量少時呈粘稠狀。電刺激采精量約0.2 ~ 8 ml,精子活動率50 ~ 85%,畸形率4.4 ~ 20%,計數400 ~ 37.7億/ml。精液中鋅的含量為509.2ppm(幹樣),遠低於人類。從家畜飼養的實踐來看,缺鋅會導致不育。大熊貓繁殖力低下是否與缺鋅有關,有待進壹步研究。大熊貓的精子呈蝌蚪形,全長50 ~ 60um,尾長45 ~ 55um。精子在37℃Bww稀釋液中的運動速度為39.0±1.80米/秒,在15 ~ 18℃可存活5天。新鮮精液和冷凍精液都可以讓大熊貓懷孕。嶽在1985中測定,大熊貓精子頭部的頂體僅包裹半個細胞核(超薄切片)或1/3(冷凍蝕刻),而人類精子的頂體可包裹2/3左右。這種差異可能會增加受精的難度,降低成功率,降低大熊貓的繁殖力。

⑥大熊貓的排卵可能是在雌激素達到峰值並開始下降的時候,也就是行為開始接受交配的時期。壹般每次發情排卵1 ~ 2個卵,偶爾排卵3個卵,特別是人工授精的雌性,多數排卵2個卵,這樣多數每個胎兒產下2個後代。但仍有少數處於發情期的雌性大熊貓能正常排卵,實現受精、懷孕和產仔。這主要是因為幾個到30多個成熟的生長卵泡和成熟卵泡重疊,卵泡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容易成熟和排出。大部分成熟的卵子在排出前已經退化,卵泡內充滿液體,使卵泡增大,成為卵泡囊腫。這種情況影響了卵子的正常排出和受孕率,是大熊貓繁殖能力低的原因之壹。為提高大熊貓排卵,可適當使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激活卵巢功能。先用卵泡刺激素(FSH)刺激卵母細胞周圍卵泡生長,再用黃體生成素(LH)或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1989年4月至5月,成都動物園用這種方法讓大熊貓“反感”,成功產下後代“星星”,並飼養存活。此外,陳曾分析過雄性動物尿液中17類固醇的含量,認為雄性大熊貓體內雄激素分泌不足是雄性大熊貓性欲低下的主要原因。適當增加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發情時註射壹定量的雄激素,有利於大熊貓的繁殖。

有學者認為,使用外源激素不僅可以有利於大熊貓的發情和繁殖,還可以使母親的奶水充足,有利於幼崽的健康成長。但能正常發情的大熊貓不宜使用外源激素。使用不當會導致壹個發情周期出現多個發情高峰。

在野外,大熊貓的雌雄動物通常單獨生活,每個個體的活動範圍約為4 ~ 7平方公裏,因此其種群通常由分散的個體組成,每個個體生活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共享同壹地區的食物來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自然地結合成壹個統壹的整體。

大熊貓的臉缺乏表情。壹般通過視覺、嗅覺和聽覺來維持種群間的交流,其中嗅覺最為重要。它的肛門兩側有壹塊裸露的區域,這是肛周腺的位置。這個腺體可以分泌壹種聞起來很酸的物質。常以肛周腺分泌物塗抹在高大的樹幹基部或其他突出的物體如石頭、土堆上,糞便和尿液也作為相互識別的標記,表明其地理位置。

大熊貓眼睛的瞳孔像家貓,說明它具有夜行動物的特征。大熊貓發出的聲音比較復雜,因此專家們采用了對其各種可分辨叫聲進行聲譜分析的方法,並參照其行為,從而分析其叫聲的本能行為、求偶行為、情緒狀態等生物學意義。結果表明,大熊貓的成年叫聲由65,438+02個清晰的叫聲和喘息聲組成,其聲音信號的意義可以表示為占地盤、尋找配偶、養育幼仔、受到威脅等,包括吠叫、低吠、狂吠、強吠、咆哮、尖叫和尖叫,以及呼氣、鼓鼻和咂嘴。大熊貓新生幼仔的叫聲單調,只有“吱吱”、“哇”、“咕咕”三種,表示饑餓、身體不適或需要排便等生理現象。在9個月大的時候,他們會呻吟,凸出鼻子,像牛叫和狗壹樣吠叫,這已經接近成年了。隨著年齡和體重的增加,它們的叫聲變得越來越復雜。

大熊貓的洞穴大多位於針闊葉混交林中空心樹的基部或樹穴的中空處。樹洞是人類在伐木過程中或其他原因在樹的基面砍了幾根軸,導致腐爛穿孔,內外相通而形成的。洞內壹般有20 ~ 40厘米厚的爛木屑、雜物、爛塊。樹洞被樹根包圍著。這些洞穴或巢穴以高大的杉樹為主,環境相對隱蔽,附近食物資源豐富,隱蔽條件好。搭建的鳥巢結構比較簡單粗糙。裏面的被褥通常呈淺圓盤狀,由數十根帶嫩葉的幹或鮮樹枝、冷箭竹、藤條、木塊、苔蘚等組成。樹枝或竹枝的直徑壹般為0.5 ~ 2厘米,長度為10 ~ 200厘米。物種有冷杉、白樺、野櫻桃、雜鵑和花劍。巢的周圍留下了很多痕跡,比如被褥、毛發、糞便、臥洞、爪印、牙印、吃剩的食物等。有些洞前面的地面比較陡,進出比較困難。它用直徑2 ~ 7厘米、長40 ~ 190厘米的新鮮或幹燥的冷杉、杜鵑花、白樺、華乾的枝條堆成厚達幾十厘米的席子,進出洞穴時都在席子上行走。過了很長時間,他們走得很平穩。

大熊貓和小熊貓有什麽區別?

大熊貓的現代名字(也就是中國流行的中文名字)原名熊貓或大熊貓,意思是它的臉像貓壹樣胖乎乎的,但全身像熊,有的甚至屬於熊科。後來因為直書是解放前寫的,所以從右往左讀,但是改成橫書後從左往右讀,北碚博物館展出的時候解釋說書名是橫書,著名的熊貓,但是當時參觀者習慣從右往左讀直書,誤以為是熊貓。此後,先是在它的主要產地(四川),很長壹段時間習慣於把熊貓的名字改成熊貓。以後它常見的中間名是大熊貓,也是人們公認的。

它的地方名,在老家,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區稱為當或杜東嘎(G m 4),平武白馬達布人稱為東嘎;涼山的彜族叫阿曲。所有這些地方都有不同的名字。而它的含義和古書中勇者或貘的名稱,無非是它的顏色是白色的,黑白相間的,或者形狀是熊。

熊科是大熊貓的腳。熊科大部分成員為雜食性,少數以食肉或植食性為主,體型相對較大。盡管熊科成員體型龐大,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能爬樹,而且許多人擅長遊泳。熊科成員視力不好,但他們的嗅覺靈敏,他們主要依靠嗅覺尋找食物。

大熊貓黑白相間,圓圓胖胖的,看起來憨厚樸實。

小熊貓腳熊歡家族。蕁麻科的矢車菊科(Procyonidae)是壹種與熊科相似的雜食動物,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熊科略有相似,但它要小得多,而且有壹條長長的尾巴,因此它比蕁麻科更像樹棲動物。

熊貓又叫熊貓、小熊貓。正因如此,很多遊客會誤以為小熊貓是大熊貓的寶寶,小熊貓也被稱為九節狐,因其尾巴由九段黃紅相間的線段組成而得名。妳可以在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小熊貓館裏欣賞它們的風采。它們就像人類的朋友。到了小熊貓館,飼養員會給妳壹些他們喜歡吃的食物,比如水果或者餅幹,放到他們手裏,他們就會過來和妳親近。有時候,妳吃完飯不走,像個孩子壹樣耍賴,直到飼養員用食物引誘妳。但是別擔心,他們不會傷害妳的。

小熊貓的分布範圍比大熊貓更廣,主要分布在溫帶叢林,從尼泊爾向東,穿過喜馬拉雅山,緬甸北部,甚至中國。小熊貓不同於大熊貓,它們有壹個家,不像大熊貓喜歡離群索居。法國牧師大衛說:“中國人叫他們‘山上的孩子’,因為他們聽起來像孩子。”

小熊貓幾乎只吃竹子,但不像大熊貓那樣吃竹莖,只隨季節吃竹葉或竹筍。此外,它們在秋天還吃野生櫻桃、醋栗和其他壹些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