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o shé
2 英文參考Shàozé SIl [中國針灸學詞典]
uv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小舌:1.經穴別名;2.懸壅垂之俗稱。
4 經穴別名·小舌
小舌為少澤穴別名。“舌”,乃“吉”之誤,即小吉[1]。出《神灸經綸》。
少澤為經穴名(Shàozé SIl)。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太陽小腸經。井穴,五行屬金。少:幼小;澤:沼澤。此為手太陽經井穴,脈氣初生,位處小指外側陷中,猶如小澤,故名。在手指,小指末節尺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指寸)。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指甲根。有清心瀉熱、開竅通絡作用。主要用於熱病、頭目及 *** 疾患等。如寒熱瘧疾、頭痛、項強、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癰、乳少、臂麻、手顫、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本穴配風池治項強及後頭痛;配睛明、太陽、合谷治目翳;配合谷、膻中、乳根治乳汁分泌不足;配液門、手三裏、手五裏治前臂神經痛。壹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現代研究:針刺合谷、外關、少澤穴組,可升高哺乳期缺乳婦女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2]
5 懸壅垂之俗稱·小舌小舌出自《喉科秘旨》卷下,即懸壅垂之俗稱[3]。
懸雍垂(uvula)為解剖部位名稱[4]。出《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篇[4]。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壹)、蒂中(《雜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雜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雜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4]、帝鐘[4]。是軟腭中部遊離緣向下突出的部分[5]。張口作“啊”音即可見[4]。其與咽前柱(舌腭弓)、咽後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體)***組成喉關[4]。古人認為懸雍垂與音聲有關[4]。《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4]。”其懸垂如小舌狀的軟組織,吞咽時隨同軟腭向上收縮,防止食物由口腔竄入鼻腔[4]。
腭(palate)為口腔上壁,分隔鼻腔與口腔[6]。可分為硬腭和軟腭兩部分[7][6]。硬腭是以骨質為基礎,表面覆以粘膜[7];軟腭(soft palate)連於硬腭之後,位於腭的後1/3[6],主要由腭腱膜、腭肌、腭腺、血管、神經和黏膜構成[6]。軟腭的前份呈水平位;後份斜向後下稱腭帆velum palatinum[6]。腭帆後緣遊離,其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稱腭垂(uvula)或懸雍垂[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