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
1、指喜悅、快樂。
2、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的意思。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學而》
原文:?子曰(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相關如下
關於樂的讀音: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孔夫子的名言對於國人來說幾乎算是個無人不曉的“常識”了,初中語文課本中甚至拿“說”通“悅”做過考點,我想每個人念書時為了應付考試肯定都背過這個點。
而日常生活中後半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卻常常被單獨拎出來使用,以至於受前半句的影響,很多人不假思索的把後半句中的“樂”誤以為是“說”,然後拍拍胸脯:這個我知道,肯定是讀“yuè”嘛,中學都學過的,通假字通“悅”的嘛。其實不然。
“說”與“悅”確是古今字關系無誤,《說文解字》中只有“說”字沒有“悅”字。後世的“悅”在先秦古籍中都寫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