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蚩尤很殘暴,為什麽還有人立雕像

蚩尤很殘暴,為什麽還有人立雕像

歷史功績

蚩尤塑像

由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歷史典籍,都只是根據歷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然而,在黃帝時,中華民族就有三個著名的偉大始祖,即黃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國歷來的官方正統史中,壹直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後來炎帝也逐漸被確認。所以,這裏我們著重談談蚩尤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壹的問題。

首先,應當指出,蚩尤是中國苗族的先祖。因為如今的中國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壹脈相承的關系。在原始社會末期,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和黃河下遊壹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乎領。《國語·夢語》註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高誘註,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他們借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壹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並且最早進入中原。我黨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同誌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八十壹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壹人,即八十壹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鬥的強大部落。”[2]在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族也自西方牧進入中部地區,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沖突。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後業,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了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3];後來黃帝族創制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4]並大大增添實力,[5]才轉敗為勝。最後雙方決戰於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壹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範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吳起)說,三苗國的地點大致在長江流域內壹塊狹窄的地方,這種說法是否可信無從考證,因為戰國時代離三苗時代已經過去近2000年,而且吳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為中原地區民族。從古籍(尚書)的記載來看,三苗作為壹個民族或者國家在堯舜禹時期遭到了徹底的毀滅,其遺部被遷往西北。

三苗與後來荊蠻是否有關系,已經無從考證,它們的地點並不對應,雖然都在長江流域,但荊蠻的地點大致在長江上遊的漢水流域,而三苗的地點,無嚴格考證,如果根據吳起的話,大致在長江中下遊的湖南、江西兩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的狹窄區域,在時間上更不對應,相隔了壹千多年。

三苗與後來的苗族,更不存在對應關系,“苗族”這個稱呼是宋代才有的,與三苗時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並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從考古來看,如果三苗確實存在,應該與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有關,但這兩種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藏緬民族特色,以虎為圖騰,而苗族文化無法找到與之有明確對應關系的證明。

可見三苗、荊蠻、苗族,並不存在任何對應關系,它們是不同時代三個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還是有壹定關系,《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國語·鄭註》的“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系。《禮記·衣疏·引甫刑·鄭註》說,“有苗、九黎之後……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後裔。宋代以後,壹些人將苗族和三苗聯系起來,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7];“苗者,三苗之裔”[8];“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9]。但是這些書大都是壹些遊記、縣誌之類,不具權威。不過現在的苗族人民普遍地將蚩尤和三苗視為自己的先祖。

五千年前,與黃帝同時代的九黎部落聯盟,據史書記載,其成員中除了苗族以外,還有黎族、瑤族、畬族等少數民族。如果按照過去史書的稱謂,把遠古時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統稱為“蠻族”,或稱“南蠻”、“荊蠻”,那麽就把我國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都包括在內了。這就是說九黎、三苗、南蠻,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南方其他壹些少數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僅是苗族的先祖,同時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其他壹些少數民族的先民。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遷徙過程中,包括南遷和西遷的過程中,逐漸演化為若幹民族,只有壹部分仍保持著苗族的稱謂。由此可見,這些演化出來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後裔,蚩尤亦當是他們的先祖。

《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後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壹帶原來的姜族,後來稱為羌,以後逐漸南遷和西遷。所以,北至現在的青海,西至現在的西藏,南至現在的四川、貴州、雲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遷到西藏的人自稱為“烏斯藏”,烏斯就是烏氏,藏就是羌,烏斯藏就是烏氏羌的統稱。他們又稱為“西藏”,實際上西藏就是西羌。這就可以證明,現在的藏族,也是羌族和烏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壹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後叫青羌,壹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雲南。現在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雲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後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承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傑出人物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歷史人物。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歷史人物當是黃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說黃帝、炎帝、蚩尤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關於中國人民懷念黃帝、炎帝的情況,已有許多論、著的文章作了闡述,而對中國人民懷念蚩尤的情況則論述得很少。因此,我們在這裏著重談談中國人民長期懷念蚩尤的情況。

首先,在蚩尤死後,黃帝及其後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後世聖人著其‘像於尊彜,以為貪戎’。”‘羅萍註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彜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後,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並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其次,苗族人民較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長期地懷念和祭祀。湘西、黔東北的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並傳說“剖尤”是遠古時代壹位勇敢善戰的領袖。“剖”,按湘西苗語意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苗族人民有祭“楓神”為病人驅除“鬼疫”的習俗,裝扮“楓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這位令人敬畏的“楓神”就是蚩尤的化身,這與《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記載的“蚩尤所棄其桎梏進為楓木”的傳說有關。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壹首叫《楓木歌》,歌中唱詞的含義也是把蚩作為苗族的始祖來看待和懷念。川南、黔西北壹帶還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再次,漢族中有相當壹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民間傳說,壹直在說蚩尤是壹位長期受人懷念的歷史人物。《蘇氏演義》說:“冀州人把蚩尤稱為神,民間人常作戲;齊魏之間,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漢武帝時,太原人還為蚩尤立祠;。現在,河北省涿鹿縣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廟等,深綬當地人民的懷念和祭祀。

此外,瑤族、黎族、畬族、羌族和南方其他壹些少數民族的人不同程度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把他用為偉大的歷史人物傳頌著、紀念著。

可見,蚩尤是中華民族永遠懷念的歷史人物。

歷史地位

摒除錯誤的思想觀點,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確認蚩尤的歷史地位

《傳說》裏的蚩尤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蚩尤的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與黃帝同時代的偉大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然而,幾千年來,蚩尤的偉大形象和地位卻被嚴重地歪曲了,貶損了。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應當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確認蚩尤的歷史地位,以增強中國歷史的科學性,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但是,多年來有幾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嚴重地阻礙了對蚩尤問題的撥亂反正。為了摒除錯誤的思想觀點,以便能較順利地給蚩尤正名,我們有必要在這裏對這幾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加以辨析。

以勝敗論英雄

有壹種觀點是,以勝敗論英雄,或曰“勝敗英雄論”。持這種觀點的人,因襲著“勝者為王,敗者寇”的老觀點。他們認為在涿鹿之戰中蚩尤是敗者,所以,應該納入“判逆者”之列,而不應該作為我們的始祖。很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站不住腳的。歷史唯物主義者是不能唯勝敗論英雄的。如果我們的史書只寫勝乾,而把敗者從史書中抹去,那麽,這種史書將是殘缺的,不科學的。歷史應是對過去時代的歷史事實的記載和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的任務,在於發現和說明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闡述歷史發展的過程,用歷史知識和歷史經驗提高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的水平。黃帝、炎帝、蚩尤是古代中國三大部落聯膃的三個大酋長,這是歷史事實,是不能抹殺的。如果說對敗者就壹概從史書中抹去,不予承認,那麽,對炎帝將如何對待呢?因為“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沖突,黃帝族統率以熊、羆、貌、貅、虎為圖騰的各族打敗炎帝。”可見,炎帝在古代部落戰爭中也是敗者。難道我們能因為炎帝是失敗者而不承認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嗎?顯然不能。所以,同樣也不能因為蚩尤是敗者而不承認他是我們的始祖。同時,我們還應當指出,如果按照以勝地敗論英雄的觀點來寫歷史,來取舍人物,那麽,從秦朝的陳勝、吳廣,漢朝的王匡、張角,隋朝的翟讓、竇建德,唐朝的陳碩真、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劉福通、徐壽輝,明朝的劉六、李自成,直至清朝的王聰兒、洪秀全等,都不能寫進歷史。這豈不是與歷史唯物主義背道而馳嗎?現在,我們的《中國通史》,既然已經把上述人物作為歷史人物寫進了歷史,那麽,為什麽不承認蚩尤是歷史人物並寫進歷史呢?

這是從百度百科上看到的/view/225.htm#7那裏很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