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巧記中醫方劑

如何巧記中醫方劑

方劑學記憶教學法1背誦民歌,重點記憶方劑學現行教材中選取的近400個正、附方。每張方子由什麽藥物組成,有什麽作用,主治什麽疾病等基本內容,應該要求學生熟悉或掌握,這是方劑學學習過程中最頭疼的問題。的確,孤立地記憶和掌握這些內容真的很難。於是,為了便於記憶,這位資深醫生對方子的關鍵內容進行了提煉和壓縮,以歌曲的形式編成了方歌。比如麻黃湯的方歌是:“麻黃湯用桂枝、杏仁、甘草,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證不宜發汗。”短短四句話,方歌就涵蓋了方名、組方配伍、功能主治、主要癥狀等主要內容。方歌是中醫傳統的記憶方法,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易於記憶。《方劑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求掌握或熟讀教材中的方劑150個以上。為此,作者要求學生第壹次上課自帶袖珍筆記本,把學過的方子歌抄在上面,早上或課余時間背幾首。在背誦新方歌之前,他們必須先背誦舊方歌,做到“溫故而知新”,學會逐章背誦,學會抄在哪裏。有同學嘗試了壹段時間後深有體會,覺得雖然方歌附在書上。我經常告誡學生,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強,背過的東西不容易忘記。所以從小就要求他們越背越多,每次課前檢查督促,定期記下課堂上的民謠。很多見過和練過的同學都覺得,為什麽當時老師在方劑學課上反復強調背方歌的重要性,因為只有熟練準確地背方歌,臨床使用者才能得心應手。2演變與延伸,擴大記憶這種方法是將壹些基本方塊或經過適當加減變化的相似方塊演變而來的方塊系列進行整理、總結和延伸,並有機地連接起來,從而擴大記憶。比如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本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組成。其功能為益氣健脾,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證。若加陳皮伊名宮散,則兩者功能均可致氣滯,適用於脾胃氣虛、氣滯。加陳皮、半夏明六君子湯能燥濕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痰濕證;加入陳皮、半夏、木香、砂仁配以香砂,可行氣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者。四君子湯可來源於上述附方,如龔毅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也可來源於沈淩白術散、補中益氣湯、歸脾湯。有時候,它的藥用成分只是壹味的不同,作用卻大相徑庭,分類也不壹樣。如四君子湯以加茯苓、幹姜為名的理中丸,屬於溫裏之劑,功能以溫中散寒為主,適用於中焦虛寒之證;四君子除君湯參與桂枝桂苓疏肝湯,具有溫陽生津、健脾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中陽不足所致的痰飲病。本方屬溫寒祛濕劑。其他如健脾丸、枳實小屁丸、袋泡丸、八珍湯等,可以說是四君子湯的發展方劑。筆者體會到,在掌握了這類基礎方劑的組成和作用後,通過擴展,很容易記住更多的相關方劑。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方劑的組成、方義、用法用量、功能(治療)、主治等內容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只有理解深刻,理解全面,理解透徹,記憶才能加深。如感冒瀉藥大承氣湯,由大黃瀉熱通便,清理胃腸道實熱郁結組成;芒硝軟堅潤燥去燥堅;厚樸氣滿;枳實行氣消痘;煎煮方法是先將枳實、厚樸煎煮,再將大黃、芒硝溶解服用,厚樸的用量是大黃的兩倍,所以下法和行氣並重,攻擊力最厲害,是陽明熱證積滿、燥熱、痞滿的重瀉劑。但小承氣湯不用芒硝,厚樸用量是大黃的壹半,三味同煎,瀉熱之力較輕,主要用於治療痞滿、痞滿、燥結的陽明熱證,為輕瀉劑;調胃承氣湯不需要與枳實、厚樸、芒硝同溶,而是與大黃、甘草同煎,所以瀉熱作用較慢,為緩釋劑,主要用於治療燥實而不實證的陽明熱證。這是從組成、劑量、煎制方法的變化來理解和推斷其功能主治的不同。再比如獨活寄生湯,裏面有很多藥材。相關內容比較難記,但按照臨床辨證論治的思路,可以從適應癥的病因病機入手。本方主要用於慢性痹證,其病因病機特點為寒濕邪合,久不愈,累及肝腎,耗氣血,故治療(即功能)既要祛風除濕,止痹,又要補益肝腎,補益氣血。了解其病因病機及立法後,再分析其組方用藥:獨活、桑寄生兩藥,既能祛風除濕,又能補益肝腎;秦艽、防風、阿莎麗、肉桂幫助獨活祛風除濕、止痹、溫經散寒;牛膝、杜仲幫助桑寄生滋補肝腎、強筋骨;用四物湯(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血活血,意思是“先治風,治血,活血風自熄”;四君子湯(去白術)益氣健脾,助氣血生化之源。學生們覺得,老師在課堂上開的藥方,不僅好記,而且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抓住要點,熟練記憶中醫方劑,需要掌握更多的內容,記憶也存在技巧問題。教師要善於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找到記憶的竅門。比如在講解方劑的作用時,作者根據“以法統方”的原則,首先要求學生記住方劑的分類,然後在明確方劑性質的基礎上,掌握壹些知識點,以區分其個性。以活血化瘀方為例,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桃核承氣湯含有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由大黃和芒硝組成,所以也有化瘀清熱的作用。因為主藥桃核有很強的祛瘀作用,有的教科書稱之為祛瘀或祛瘀。血府逐瘀湯含有桃紅四物湯和四逆散,所以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補陽還五湯重用生黃芪,意在益氣活血。桃紅四物湯是去根活血,加地龍通絡,所以作用是補氣活血通絡。復元活血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脅肋腫痛,又用於治療柴胡、穿山甲,故仍有疏肝通絡的功效。這個方子的成分可以有趣地記錄如下:將軍(大黃)穿山,桃花(粉)紅,柴火貴(歸),然後通過聯想就能記住它的藥用成分;溫經湯病機為寒熱虛實(瘀),把握氣血陰陽,以人參甘草補氣,以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四物湯去地黃),以阿膠麥冬滋陰清熱,以吳茱萸桂枝溫陽散寒(* * *為君藥)。生化湯因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虛損、瘀血阻宮、小腹冷痛等引起的惡露不絕,故主要用於養血、溫經、化瘀止痛。其他,如石小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活絡的靈丹妙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如復元活血湯);丹參飲: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作用弱於血府逐瘀湯);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慢慢消除腫塊。只有掌握了學習中的主要知識點,才能類比其他,便於熟練記憶這類方劑的重要內容。5歸納比較,強化記憶在同章、同節或同類的壹些方劑中,它們的組成、作用和主治是相似的。因此,我們應該對這樣的藥方進行總結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求同存異。如五苓散、朱令湯,雙方同藥為茯苓、豬苓、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之證。不同的是,五苓散中有桂枝和白術,溫陽健脾化氣為水,主治表證,水止於內;朱令湯的成分為滑石和阿膠,具有清熱養陰、潤燥利水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互結、邪熱傷陰之證。有些方劑,雖然分屬不同的篇章,但藥物成分相同,但也各有特色。可以跨章聯系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析同,如桂枝湯與小建中湯、小青龍湯與苓甘五味江新湯、淩昊清膽湯與溫膽湯、導赤散與小薺湯。有些適應癥相近的方劑,在病因病機、具體癥狀上有壹定的差異,也可以比較鑒別,加強記憶。例如,治療慢性腹瀉和痢疾的處方包括真人養臟湯、申思丸、補中益氣湯和吳梅丸。總之,藥方之間可以比較的內容很多,作者壹般用多媒體課件制作成圖表,讓學生壹目了然,效果生動直觀。6聯系臨床,鞏固記憶中醫本身就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學方劑學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方劑的適應癥和自身的臨床經驗探討壹些現代應用,可以培養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分析、應用和制定方劑的能力,了解方劑應用的規律和靈活性,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可以根據所學方劑的功能主治選擇醫案,安排學生進行壹定時間的討論,進壹步加深對方劑的印象和理解,鞏固記憶的內容,通過具體病例的分析和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臨床, 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以後的臨床打下良好的基礎。 方劑學的教學實踐證明,適當穿插記憶教學,不僅可以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和記憶潛能,而且可以使學生不再為記憶方劑的難度而煩惱,避免了方劑學教學的枯燥和單壹模式,增強了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鞏固了專業思想,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