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五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五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五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陰虛風動,多見於溫熱病後期,真陰虧損,肝失所養,精血不足,邪少虛多,虛風內動,故臨床上以手足蠕動或瘓疚,伴有神倦、心中儋儋大動、齒黑、舌絳少苔、脈虛。

五邪

在中醫古籍中,用五邪代指不同內容存在了多處,但主要指《靈樞·五邪》中五臟病邪的合稱,並提出了針灸治療五邪的方法。

五臟病邪的合稱。《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病,寒熱,上氣喘,汗出,……邪在肝,則病兩脅中間,……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邪在心,則病心病,喜悲,時眩仆。”

知識拓展:

邪氣在肺,會發生皮膚疼痛、惡寒發熱、肺氣上逆而氣喘、出汗、咳嗽牽引肩背疼痛。治療可取胸部外側的雲門、中府等穴,以及背部第3椎骨旁的肺俞穴與心俞穴.先用手快速按壓這些部位,在病人感覺舒暢的地方進針。同時針刺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使肺中的邪氣向外散越。

邪氣在肝,會發生兩脅肋部疼痛,脾胃虛寒,瘀血停留體內,行走時常常牽及關節疼痛,時有腳步腫脹。治療可取行間穴以引脅肋間的邪氣下行,補足三裏穴以溫補脾胃,針刺有瘀血的絡脈以散瘀血,針刺耳後青絡上的瘈脈穴以治療行走時牽及關節的疼痛。

邪氣在脾胃,會發生肌肉疼痛。如果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中焦熱盛可見消谷善饑;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中焦寒盛可見腸鳴、腹痛;如果陰陽均有余,或均不足,則中焦寒熱夾雜。上述病癥,均可針刺足三裏穴治療。

邪氣在腎,會發生骨骼疼痛的陰痹病。所謂陰痹病,是指疼痛部位較深,在體表按壓對疼痛無影響,病人腹部脹滿,腰部疼痛,大便不通暢,肩部、背部、頸部、項部疼痛,常常眼花。治療可針刺湧泉、昆侖二穴,在有瘀血的絡脈處刺出其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