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èi nào
2 英文參考Bìnào LI14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背臑即臂臑[1]。見《黃帝內經太素》楊註。
穴位 臂臑 漢語拼音 Binao 羅馬拼音 Pinao 美國英譯名 Elbow Bone 各國
代
號 中國 LI14 日本 14 法
國 莫蘭特氏 GI14 富耶氏 德國 DI14 英國 Li14 美國 LI14
臂臑為經穴名(Bìnào LI14)[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頭沖,頸沖、背臑、臂腦。屬手陽明大腸經[2]。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於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主治瘰癧,肩臂疼痛,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急性結膜炎,上肢癱瘓,目疾,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頸項拘攣,頸淋巴結核,癭氣,瘰癧,頭痛等,為針麻開胸常用穴之壹。
4 背臑的別名頭沖(《備急千金要方》),頸沖(《千金翼方》),背臑(《黃帝內經太素》楊註),臂腦[3]。
5 出處《針灸甲乙經》: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6 特異性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
7 穴名解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於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
《說文》:“臂,手上也。”上肢統可稱為臂。凡肉不著骨之處,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稱“臑”。本穴正當上膊肉不著之處,故名之。[3]
8 所屬部位上臂[4]
9 臂臑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5][6]。
臂臑位於上臂後外側,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距曲池穴7寸,當三角肌抵止部後緣處[7]。
臂臑位於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緣處[2]。
臂臑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臂臑位於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緣處[2]。
垂臂屈肘時,在肱骨外側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橫平臑會,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取穴[8]。
11 穴位解剖臂臑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有旋肱後動、靜脈的分支,及肱深動、靜脈。分布著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三角肌中點。該肌由臂叢後束腋神經支配。
11.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2]。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6]。
11.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臂外側皮神經和臂後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腋神經肌支和胸肩峰動脈分布[6]。
12 臂臑穴的功效與作用臂臑有通絡明目作用[2]。
臂臑有清熱明目,通經通絡的作用。
13 主治病癥臂臑穴主治瘰癧,肩臂疼痛,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急性結合膜炎,上肢癱瘓,目疾,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頸項拘攣,頸淋巴結核,癭氣,瘰癧,頭痛等,為針麻開胸常用穴之壹。
臂臑穴主治瘰癧、肩臂疼痛、目疾、頸項拘攣[6]。
臂臑主要用於頸項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頸項拘急、頸淋巴結核、癭氣、肩臂疼痛、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瘰癧、上肢癱瘓、目疾等[2]。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頸項強急,癭氣,瘰癧;以及肩關節周圍炎,急性結膜炎等[7]。
臂臑穴主治頸項拘急,頸背肩臂痛,瘰癧;目赤腫痛,迎風流淚[8]。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癱瘓或疼痛,肩周炎,顱頂肌肉痙攣;
其它:眼病,頸淋巴結核,頭痛。
臂臑為針麻開胸常用穴之壹[2]。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6]。
壹般直刺0.5~1.0寸,或針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2]。
直刺0.5~1寸[7]。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肩部傳導[8]。
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脹,可向整個肩部放散。
註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郤之處,其靈感傳導功能亦大,須防其影響其他部分也[3]。
14.2 灸法可灸[2][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7]。
艾柱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
15 配伍臂臑配肩髃治肩臂痛[2]。
臂臑配臑俞、肩髃、肩貞,治肩臂不可舉[8]。
臂臑配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8]。
臂臑配手五裏治瘰癧[2]。
臂臑配睛明、承泣治眼病[2]。
臂臑配太陽、耳尖放血治急性結膜炎[2]。
臂臑配合谷、光明、二間,治目疾[8]。
臂臑配強間,有行氣緩筋,活絡止痛作用,主治頸項強。
臂臑配手三裏、大迎,有豁痰行瘀,溫經散結作用,主治頸部淋巴結核。
16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寒熱,頸癧,肩臂不可舉,臂臑俞主之。
《類經圖翼》:臂痛無力,寒熱瘰癧,頸項拘急。
《針灸大成》:主寒熱,臂痛不得舉,瘰癧,頸項拘急。
17 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