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疏》:粳米,為五谷之長,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
《醫藥六書藥性總義》: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
《滇南本草》:粳米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壹補人之物。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屢收奇效。病人產婦,粥養最宜。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唐·孟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清·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逸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 胃氣、長肌肉。
《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 氣力的良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