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莊子的氣化論是什麽,如何理解?

莊子的氣化論是什麽,如何理解?

分類: 社會民生 >> 宗教

問題描述:

大家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

解析:

莊子的氣化論(報告壹)

壹、前言

人和萬物在四季變遷與茫茫世間流轉之間,這樣循環不已中都有著歸本的訴求。好比鮭魚流離壹生之後,終會長途跋涉再回歸老死於出生之地;人亦希冀能壽終正寢,不願客死他鄉。「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老子》十六章)這種落葉歸根的自然現象,並非人為有益的造作,而是造物者賦予萬物的本有特質,或許這就是使之置身於各種紛亂、措愕,卻仍有壹個安身立命的支柱。

似乎只要是修養境界越高的人,歸本的意念也就越顯著。在面對生存的目的、生死的問題和、萬物的根源,卻非是每個生物皆會找到自己寧靜的本源,很多人再面對這個關卡時,是恐懼而不知所措的;天賦的自我歸宿是不存在的,除了哲學的思考、宗教的信仰或是自我的修持,悟出了壹個向導,人的心中自然的推向壹個「會萬歸壹」的和諧。而莊子便是在他「觀復」、「聽之以氣」後,運用吊詭的理論,鋪寫心中的和諧與圓融。

二、導論

人們在認知客觀世界過程中,把物質之外,不以物質轉移的東西,還原為現實的自然界,從而逐漸形成「氣」這個思想。

「氣論」在中國哲學思想史所占地位很大,從先秦到清末,有關「氣」的辯論壹直持續著。到現代,日常語言中和在中醫學中,都還保留著「氣」這壹辭語。

「氣論」的發展過程的初、前期雖然偏向於宇宙論,到了隋、唐,「氣論」運用於佛家的修行工夫,而且當時儒家,如王通、韓愈、柳宗元等人,在思想中出現所稟賦之氣之概念。我們依照哲學史的時代分類,時常講到「隋唐佛教」或「宋明理學」,因此容易忘記「唐宋」之間的密切關系。總之,「氣論」與「人性論」之間的關聯不能被否認。

在中國哲學史上,像「氣」壹樣受到那麽多褒貶的概念真不多。有趣的是,對「氣」的評價雖有高低之分,但對它的討論卻未間斷,在中國哲學史上,不提「氣」的哲學家反而少,特別是在宋元明清代,因「氣」以變成哲學上的主要論題,它是說明宇宙和人生的關鍵,是哲學家用來建立自己哲學系的柱石,所以不能不談它。

三、本論

(壹)、莊子在氣論中的地位

莊子「氣」概念也走同樣的路徑。即使老子論及到所謂的「氣」概念,但在整個哲學體系內並不重要。莊子之後。「氣」概念開始脫胎換骨,變成比較完整的哲學概念。我們肯定老子對於「氣」概念的源流性啟白,然而「氣」概念的真正誕生是由於莊子哲學。

莊子在「氣論」中具有開創性的地位;有關「氣」的爭論在宋明理學家裏最為廣泛,無論是天理如何演繹到萬物的問題,都涉及「氣」,不過他們以儒家正統自居,因此都避而不談「氣論」的到家淵源。清代的儒家,比起其以前的歷代儒家,都重視「氣」的概念,可是,他們既身為儒家的人,也不敢公開的獎論「氣」概念的來源。我們知道宋元明清歷代的道學家們,大部分都曾出入過佛老,其中有些還註解過到家的經典,對當時儒家知識份子與到家的關聯,我們不難找出證據。他們其中有些人很可能還與道家中人互有往還。明代所流行的「三教和壹」努力也不能說與他無關。

(二)、氣論與中國醫學

關於氣的討論,大多可分以下幾種:

以「氣」當作形上學的根本實體,也就是壹種原質、太初的問題在內。

以「氣」看做外在物理世界的物質,換句話說,這個世界裏流動的某些東西,它不是固體,也非液體,而是能散布的壹種材料。

以「氣」成為呼吸。這種「氣」偶爾與靈魂相關,而且是人體中某種與呼吸相關的現象。

以「氣」來說明人體與人事,人的行值和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所產生的樣態。

這種粗劣的分別當然是相互涉及的,這只是方便說而已。簡單來說,四種分類各自代表了「氣論」四個不同面相:「本體論」、「宇宙論」、「人體論」、「性情論」。

眾所周知,現在很多人之對「氣」的問題有所關心,主要是著眼於「氣說」所帶來的養生效果;順著現代人對於健康的需求,中西醫學軍被廣泛的要求,因而中醫所主導的「預防醫學」也越來越發達,如補血、補氣,但更重要的是醫學所堅持的有關「氣」的醫學理論。

「人體論」與「性情論」所說明的氣再中醫裏可說是關鍵性的辭語,也就是說,「氣」概念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註1)

很多人以為莊子所謂養生等同於養身,然而這顯然是個錯誤,莊子所強調的是「養神之道」(《刻意》),他明確的反應練氣之類的煉丹術,故雲:

吹狗呼吸,吐故納新,雄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刻意》)

基本上,莊子的學說反對任何故意的、人為的行為,因此延壽和難老都不能獲得肯定。當然,到了後期道家,情形有很大的改變,並產生出以追求延年益壽為目標的「道教」來。

甚至於,中國科學與氣論的關系也是如此。在中國科學史中,氣與五行說壹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大部分的歐洲人和現代的科學家都把五行之說視為壹種迷信。重點在於五行之說的發展速度與過程。按照李約瑟(J.Needham)的見解,五行說在十壹世紀應還是很進步的觀念,在十二世紀也還可以,甚至在十八世紀也不算太難看,問題就出在歐洲後來出現了文藝復興、宗教革命,接著經濟上又有了重大變化,但中國卻壹樣都沒有。(註2)

(三)、氣化論的前導:老子之氣

「氣」這個字在《老子》書中只出現過三次,其意義有三:

1.由氣來說明人之生命來源:

載營魄抱壹,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2.由氣來說明宇宙萬物的「生成」原理:

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

由氣來說明人與萬物賴以被「保存」根據:

含德之厚,化於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戛,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詳。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知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老子的氣,就像嬰孩壹樣,蘊含著壹股生生動動、活活潑潑的生命力是生命的來源。用現代的話來說,「氣」就是壹種力氣,是所有力量和能量的 *** 狀態。正因氣是生龍活虎的能量,所以生命的維系和保養也仰賴於氣,保存氣等於是維護生命。

更進壹步說,老子的氣又用來說明宇宙萬物的生成原理。道生萬物,萬物從道來,而萬物怎能生為各得其所、和諧完善的世界呢?他提出壹對抽象的概念,以解釋萬物的化育道理,其原理就是陰與陽。(註3)然而只有陰與陽,無法說明形成萬物的積極原理,以動態的活力來解說萬物之所以然。由此可知,老子很可能已經考慮到陰雨陽及萬物之間還要聯系兩者的東西,它便是氣。如果因與陽是消極的、受動的,則氣勢積極的、能動的,此氣就讓萬物得到自然的秩序,此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的宇宙萬物「生成」原理才實現。

雖然老子沒有明白的說「氣」在宇宙與世界中的地位,然而我們不能忽略老子比莊子氣概念的事實。老子氣觀念的核心,乃是和氣,即是以氣致和。而所謂專氣、沖氣,其目的就在於和氣,「心使氣日強」的理由就在於不和氣,並且「和」是陰與陽對立的統壹。

(四)、氣化本體論-壹氣說

「氣化」論就說明莊子所認為的「本體」之樣式-「自然」,並已自然來象征世界萬物的本來狀態-「氣化」。

莊子以氣為世界根本的主體,實體就是紙萬物最根本、最原先的東西。「太初」是宇宙關鍵性的東西,因為太初不壹定是物質性的,而有時是精神性的。對於宇宙萬物的起源問題,有時回答的是物質,有時是抽象的無限,有時是與莊子類似,無邊無際的氣,有時是真空中運動的原子。

孔子讓子貢吊問桑戶的故事中,生死只不過是壹氣變化中偶然面臨的附屬性質而已,更要緊的是主要理想就是和造物者互相流動、互相轉動。莊子所謂「造物者」辨識使萬物成為萬物的根本起源。壹氣-宇宙萬物是自然的壹氣變化的結果,壹氣的自然變化形成宇宙萬物。自然的壹氣變化,或壹氣的自然變化都是氣化過程。

《莊子》的「氣」在用法上是人與人體狀況的例子最多,而氣已變成實體在內的哲學性觀念,也就是「壹氣」。莊子語言中壹氣是特別的概念,而主要的用法集中在人本身的問題中。

莊子論生死,壹直主張「生死壹如」觀,然後強調天地是天下的壹氣性。因為按莊子觀點,生死皆不過是壹氣的變化,莊子雲: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壹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後化為神奇,神奇復為臭腐。故曰:「通天下壹氣」。聖人故貴壹。(《知北遊》)

上文內容可分兩大主張:1.生死循環,因人之生死是氣之聚散,所以無患;2.萬物壹也,因神奇與臭腐互相轉換,所以通天下壹氣。文章中明顯知道莊子把生死問題看成氣之聚散,此外生死本身無特別值得重視的,只要把生死看待成互相轉換。

從萬物的根源來看,其開始本來就沒有生命;而且根本沒有形體;不但如此,而且根本沒有保存氣;忽然間變成保有氣的東西,而後有形體與生命。當莊子察覺到人的生死只不過是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壹樣,便停止了對妻子哭喪,並鼓盆而歌。

莊子也談到充滿活力的氣,故雲:

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形不知所在,楚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知北遊》)

生、性命、子孫都是天地之委和、委順、委蛻,人本便是委形,即是托付、委托於氣的。強陽是運動(郭象註)(註4),也就是使天地能委和、委順、委蛻的動力。我們不知行、處、食為何在、持、味,因這都是天地壹氣的變通,特別是「天地之強陽」為「氣」,所以主要的是氣的運動。

莊子與老子同,涉及到氣的運動性,及宇宙萬物之運動性由天地之強陽來,其運動的主體便是氣。

有關氣的運動規則,莊子常以四季來作象征性的比喻,如莊子在其妻死時,將死亡當作四季的變化,正如:「今天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至樂》,但莊子並無確實回答。

莊子中的理想人格都與造物者交遊,將心與氣遊玩、合壹於「淡、漠」並順物自然而無容私。

(五)、氣化宇宙論-陰陽說

莊子思想中宇宙論可說是本體論的延伸,是從「氣化本體論」看宇宙萬物的生長消滅及其變化。

莊子宇宙論中「氣母」象征氣在宇宙萬物生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氣對宇宙萬物而言,是母。這位母親所做的生產與養育乃是宇宙萬物的誕生與成長。於是莊子與氣母來代表氣的最大特征-宇宙萬物的生成與變化的主體。

「陰陽」觀念在氣化論中所扮演的角色極大。《莊子》中有「陰陽之氣」(《大宗師》:人體上陰陽有氣之疹),我們按莊子的壹般說法,正如:「天氣」、「地氣」,進行討論。

1.陰陽為氣的顯現狀態:

今計物之數,不止於萬,而期日萬物者,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事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因其大而號以讀之,則可也,已有之矣,乃將得比哉?則若以斯變,譬猶狗馬,期不及遠矣。(《則陽》)

以上太公調回答小知,天地是以形來作為是物裏最代表性的現象世界,陰陽是以氣來說明現象世界裏最象征性的存在結構。則可包括這兩者,總稱壹切。萬物以多來形容,而道以大來描述。陰陽是氣所能顯現的最大架構,正像天地是形所能成為的最大空間壹般。陰陽是氣的最大展現,陰陽成為氣的最大範疇。

2.陰陽為萬物的存有依據:

而無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貝少,又奚以自多!(《秋水》)

作為萬物構成因素的形與氣各自基於天地與陰陽,並天地與陰陽成為萬物的存有根據。粗劣分辨,則天地是萬物的外在存有根據:

3.陰陽為宇宙的發揮條件:

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成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又何規老聃哉!(《天運》)

莊子提到雲氣時,大多都與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連言,我們可知,莊子的雲氣不只是雲,而含蓄著極深的象征涵義。

《莊子》中,「幾」是用來說明生物的發生論和循環論。明顯以氣來解釋的例子,可說是陸長庚的註解:

盈天地之間,只是陰陽二氣。養乎,歡乎,何容心哉!順其自化可耳。(《南華真經副墨》)(註5)

莊子這壹段文字與氣論保持密切的關系,是壹種氣的具體顯現過程,根據在於幾。幾的根源性與循環性便是氣化論。因莊子的宇宙觀實際基礎於「氣化宇宙論」,所以幾說才能完整的成立。莊子所謂「萬物出於機,皆入於機」這句話廣義上屬宇宙氣化論,正如陸長庚所說,宇宙萬物在氣化的世界中只求順其自化。

莊子所謂六氣就意味著宇宙所含氣之內涵。莊子雲: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大致上我們將六氣分為兩種,壹以五行釋六氣,正如:雨為木、陽為金、 為火、寒為水、風為土,五氣得時為和氣,二以六情釋六氣,如北方之情為好、東方之情為怒、南方之情為惡、西方之情為喜、上方之情為樂、下方之情為哀。(《漢書》)

六氣在《莊子》中基本是天地與四時所涵蓋的氣,等於說是天地四時之氣的實質內涵,重而言之,天地四時是氣的外表;六氣是天地四時的內容。

總之,莊子將這個現象世界看成活力充滿的氣,並以六氣來代表宇宙萬物所含蓋著氣。氣化乃是六氣之終始與變化(《則陽》)而已,並且所謂「六氣之辯」:辯為變就是氣化的過程。

(六)、氣化人生論-聚散說

比起其他道家來說,莊子更為重視生命的價值。我們的生命是氣的聚合,而死亡也只是氣的散離,即人的存有及非存有,不過是氣的離何集散而已,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惜。

莊子常常將生死喜樂當作陰陽,人生論又被視為壹種陰陽說。《莊子》書中有壹段非常有名的話,可以表明莊子對生命的見解,這便是莊子之妻死亡時莊子的態度: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其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莊子也是人,怎能沒有哀痛,他想出壹個道理來,終於理解這世界的本源,則是「氣」。他的氣化論與生命觀互為因果。

氣在人體上的適用非常普遍,這時候氣代表的是壹種狀態,其意義中幾乎沒有價值判斷。然而氣為人的心理狀態的某壹部份時,情況有所改變。氣作為人體的狀況不同予以氣為心理狀態,前著試用氣來表達整個人類所普遍具有的狀態,而後者拿氣去表示友人的心理上的壹部份。

在理論的結構與適用上,「誌氣」當然不如宋明理學家所謂的氣質或氣質之性。莊子言氣時,已經論及到氣這個氣質所牽涉的壞影響問題,換句話說,誌氣是要求滿足於心的欲望機能,並其意義並不是那麽肯定的。

處理莊子的概念問題時,以氣為主則可分為幾類,比方說,心、性、情、氣的問題;神、形、心、氣的問題;魂、魄、氣的問題等等。

如果我們了解到氣概念的寬容性、脈絡性和互換性,以及氣在現代或古典時代的差異,則莊子所謂的神氣之氣的精神性是無可否認的。

關於莊子的死生觀,壹言以蔽之,是氣的聚散而已,因而對死亡的悲哀情調只不過是人生的贅述。莊子的生死觀就是不以生為先,反而以死為前的死生觀,正像是以陰為頭的陰陽觀,雖然如此,莊子的死生觀代表的不可能是死亡的哲學,而是「死生壹如」的哲學,因為死亡筆生存計較長壹點的時光,然而,從氣化論的觀點來看,死生都是氣化的過程而已。

四、結論

眾所周知,莊子並不是壹個神經兮兮的小人物,而是壹位廣大無邊、逍遙自在的偉大哲學家,因此,我在讀《莊子》時,感受到的是壹種豁然開朗、無孔不入的自由和解放。

我們當然要求概念上的精確性和前後脈絡的壹貫性,但我們千萬不要因莊子而喪失自己的氣,或因自己而扼殺了莊子。因此,須與自然這些概念不只是對象性的,反而屬於我們身上的。

從氣化論的角度來看,「物我壹體」不只是個理想,而是由壹氣的變化與運動觀念而來的自然的結論。因為有了這個實體後,我們可以在本源上溝通,所以主體與對象不可能有跳不過來的永恒的鴻溝。

五、附註

第壹句便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陳九如《皇帝內經今譯》。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2.,李錫浩等譯。這種「數的神秘主義」(李約瑟所謂的numerology)的沮害效果雖然不能說是最嚴重,但李約瑟以為對於中國科學沒有任何貢獻。

陰與陽這兩個概念,在《老子》書中都只各自出現過壹次,並未合稱,因此不應把陰陽合論。

郭象註曰:「強陽,猶運動耳。」見郭慶藩,《莊子集釋》。

陸長庚以佛入莊,參見,嚴靈峰,《列子莊子知見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