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急無心垂釣鉤(字)靜
〔註析〕“情急無心”別義指“情”、“急”二字除去“心(忄)”部,餘下為“青”、“芻”;“垂釣鉤”象形。底字“靜”,由“青”、“芻”與壹活靈活現的豎釣鉤三部分組裝而成。
九九數完魔滅盡(書名)八十壹難經
〔註析〕題面采《西遊記》第九十九回目,意謂唐僧師徒壹行,歷盡九九八十壹次魔障災難,終於獲得正果。謎底為中醫古籍,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後世亦略稱《難經》、《八十壹難經》。此書舊題戰國秦越人撰,***有八十章,以問答體裁解釋《黃帝內經》關於脈法、經絡等方面的疑義。入謎乃將“八十壹”映合“九九數”。作“災難”義,“經”則別解為“經過”。
〔點評〕謎貴有精神,所謂“欲返不盡,相期與來,明漪絕底,奇花初胎”,所謂“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總在於取造化之文,為我之文也。
風雨空中雁陣斜(字)佩
〔註析〕題面別義:“風”字、“雨”字空去其中間筆畫後,所餘為“幾”、“幣”。雁陣本作“人”字,傾斜之,當是“亻”。合“幾”、“幣”、“亻”三部,遂成底字“佩”。
未意劉禪亡蜀國,何因孫皓喪吳都(唐詩)只是近黃昏
〔註析〕面言三國末期之事,分見於《三國演義》第壹百壹十二回與壹百二十回中。劉後主亡國,乃為溺愛中貴黃皓;吳末帝孫皓之喪吳都,是因寵信中常侍岑昏,故題面發問“未意”、“何因”,謎底則作答雲:“只是近‘黃’、‘昏’!”底詩見李商隱《登樂遊原》。
〔點評〕謎面出於作者杜撰,然句式之工整、意味之深遠,絲毫不遜於成句。多少興亡之事、盛衰之嘆,悉凝結於此兩句之中。然而作者卻不發驚人之論,用意十分,下語三分,以蜀吳亡國喪都之事,詰問緣由,答案卻故意漫不經心,以“只是”面對,真可謂至煉之筆。“黃昏”壹詞在借指人名的同時,又映襯謎意——帝王昏聵,溺於酒色,於是帝業亦如同西山日薄,庶幾黃昏之時了。
此類神品,足可傳世!
此間樂,不思蜀(紅樓夢人)長安守備之子
〔註析〕《三國誌·蜀誌·後主禪傳》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文王,司馬昭。謎底人物亦作“長安守備公子”。今據題面蜀漢後主劉禪之答語,將底頓讀如“長安守/備之子”。“備之子”,乃言劉禪是劉備之子;“長安守”,意猶長期安樂(禪降魏後亦被封為“安樂公”)而守於魏國,絕不思念故土。
胡服(唐詩)身上衣裳口中食
〔註析〕我國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裝稱“胡服”。如戰國趙武靈王就曾“胡服騎射”,采用西方和北方民族的服飾,教人民學習騎射。“胡服”亦可別解:胡,疑問代詞“什麽、為什麽”;服,穿衣服也,或是吃、食用也(如“服藥”。壹般只限於服食藥物)。題面問:什麽叫著“服”?謎底作答:身上著衣和口中進食叫著“服”。底詩見諸白居易《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點評〕壹箭雙雕,壹石二鳥;自問自答,情趣盎然!
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成語)贊美備至
〔註析〕謎面為襄陽屬邑新野縣人民贊頌劉備之歌辭,出《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文中。謎底別解“備至”為“劉備到此”之意。
織杼半融讀書聲(字)紓
〔註析〕“織杼半融”之雙關意為:“織”、“杼”二字拆開,各融合其半——此可得壹“枳”字,壹“紓”字。“讀書聲”別義猶:讀作“書”字之聲調。“枳”與“紓”中,“枳”讀如“只”,不符“書”音,故排除;而“紓”正讀“書”字音,因此即是謎底之字。
〔點評〕領會謎面,唧唧杼聲與瑯瑯書聲交織出壹幅舊時男讀女織的生動圖景。僅此恬適優美之意境已頗足使人陶醉其中而散慮逍遙,何遑再論其謎技神乎其神、謎味諫果回甘乎?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諺語)英雄難過美人關
〔註析〕唐·杜牧七絕《赤壁》雲:“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謎底據詩之末兩句,亦即題面作兩段理解:“英雄難過”是謂若無東風之助,則赤壁無功,其後果將令大英雄周瑜特別心傷、無比難受——此“難過”已非“難以過去”之本義;“美人關”則指曹操滅亡東吳後,擄走美女大喬與小喬姐妹,關在銅雀臺內——此“關”字亦不作“關口”釋,實為“關鎖”之義也。
〔點評〕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讀此謎,難免使人興“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嘆前朝割據忙;南士無心迎魏武,東風有意便周郎”之幽嘆。
休教前約束奴心(電視劇名)女權
〔註析〕面句似言舊時女子欲罷除前之婚約而另擇佳配。其實取:教“休”字前半部“亻”裁約去,所餘之“木”,則捆束於“奴”字之中心部——恰成謎底“女權”也。
與吾同伴入林間(木名)梧桐
〔註析〕當題面讀作“與吾同/伴入林間”時,會其義可指“吾”、“同”二字相伴進入“林”字之間;而謎底“梧桐”,恰是“吾”、“同”、“林”各部參差組成。
似鏡、似梳、似弓、似鉤、似眉(商業用語)本月盈虧
〔註析〕謎面所述,系古人以物狀喻月之詞。“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李白《古朗月行》)此“似鏡”也;“殷勤壹梳月,十裏伴還家。”(陸遊《遊山》)此“似梳”也;“初月如弓未上弦。”(唐·繆氏子《新月》)此“似弓”也;“坐見如鉤月。”(唐·顧況《望初月簡於吏部》)此“似鉤”也;“初魄似蛾眉。”(北周·王褒《詠月贈人詩》)此“似眉”也。謎底據此以作別解:本就是月亮由盈滿到虧缺(的過程)。其“盈虧”,非為盈虧互見,蓋面上羅列之序,實為由圓滿漸次缺損也。
池影疏梅景也虛(植物類苔)杉海
〔註析〕“疏梅”別義,謂“梅”字疏散開,作“木”、“每”兩處。“池”、“影”二字中,虛化去“景”、“也”兩部分,餘為“氵”與“彡”。合“木”、“彡”、“氵”、“每”四部組成謎底“杉海”。
〔點評〕擬面得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句之風神韻致,扣底精謹洗練,渾化無跡。就中尤以“也”字之明為虛詞,暗作銷脫,如“白山隱隱峰無限”,於人不經意處最為惑人。
不信中原不姓朱(文告用語)鄭重聲明
〔註析〕民族英雄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洲至金陵》詩雲:“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末句為鄭氏對收回中原、光復大明的誓言,氣勢豪壯,雷霆萬鈞。謎底別解,以“鄭”謂詩作者鄭成功、“聲”釋“宣告”、“明”指大明國。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浙江山名二)四明莫幹
〔註析〕《後漢書·楊震傳》載:楊震新任東萊太守,上任時,“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之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題面即采自楊震語。今以“天”、“神”、“我”、“子(妳)”皆知,釋謎底“四明”之意為“四者都明曉”;“莫幹”,則擬口語,猶“莫要幹這種事”也。
水沒尾生猶抱柱(字)汁
〔註析〕面借“尾生抱柱”典故。據《莊子·盜跖》載:“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實取“水”為“氵”,“生”字尾部為“壹”,“柱”象形作“|”。“氵”、“壹”、“|”三部合成“汁”。
要留清白在人間(化妝品·卷簾格)爽身粉
〔註析〕明·於謙《石灰吟》雲:“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底依格倒卷為“粉身爽”,“粉身”直承題詩上句意,“爽”則謂豪爽磊落。
〔點評〕壹“爽”字力透紙背,神采飛揚!晉·陸機《文賦》:“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愈深。”此語亦正涵蓋、伸張了謎作者的創作動機、創作途徑和這類“言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言其上下察也(明人)譚啟宗
〔註析〕面出《中庸》第十二章:“《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借之別義作:說它是“察”字的上下部位。底人名中,“譚”乃“言說”之義;“宗”字上部“宀”、下部“示”,正是“察”字之壹上壹下。“啟宗”,猶言“宀”與“示”上下壹結合,便啟導“宗”字成立也。
〔點評〕清·企杜氏《龍山燈虎》中載有以“宗”射四書句“言其上下察也”壹謎。此作則師古而不泥古,繼承傳統而不為傳統所囿,大膽開拓,刻意求變,遂使舊的構思煥發了新的生命,誠可謂“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
山徑壹彎帶雨痕(字)函
〔註析〕題面“山”字中壹豎筆象形作路徑,“壹彎”則如“了”;“雨”中四點,既是“雨”字之殘痕,復形似雨痕。引帶“雨痕”進入“徑”彎曲後的“山”字裏,乃成底“函”字。
〔點評〕山雨灑衣,空翠粘鬢;不豐而腴,不刻而雋;氣厚則蒼,神和乃潤;妙化既臻,匠心斯印。
沖冠壹怒為紅顏(《紅樓夢》人)吳貴之妻
〔註析〕清·吳偉業長篇敘事詩《圓圓曲》中有“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壹怒為紅顏”之句。蓋吳三桂引清軍大舉入關,明為君親復仇,實為其愛妾陳圓圓被奪而泄憤。詩中“紅顏”即指圓圓。謎底“吳”借指吳三桂,“貴”作“貴重、特別看重”義釋,“之妻”猶言“他的妻小”。底人原為程偉元本《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是晴雯的表嫂,亦可稱“吳貴媳婦”、“吳貴妻”。
〔點評〕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陂討源,雖幽必顯;詞旨調暢,不蔓不枝,非佳構而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