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遼博和合中國展覽有哪些重點文物遼寧博物展覽館

遼博和合中國展覽有哪些重點文物遼寧博物展覽館

遼博和合中國展覽有哪些重點文物?

本次展覽***展出與“和合”文化有關文物、古籍402件/組(436單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88件/組,外借文物121件/組(177單件),覆蓋遼博三層20、21、22號展廳展廳,面積***3738.1平方米,展線長度387米。

部分重點文物簡介:

勾連渦紋彩陶_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口徑13.2底徑12通高49.2厘米

遼寧省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泥質紅陶,紅陶地上飾黑彩。斂口,圓唇,廣肩,鼓腹,小平底,腹部飾豎橋狀耳,圓碟式蓋,頂端有半環形捉手。蓋身飾重圈紋,甕身飾三周勾連渦紋帶。

早在新石器時代,分布於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以與大自然和諧***處的天性和與鄰區廣泛交流的開放心態,走過了1500年發生發展的歷程。紅山文化祭祀用陶器主要為泥質紅陶,且多彩陶。紅山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地融入自身的文化因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山文化彩陶。將源自鄰區文化因素的彩陶器使用於精神領域,反映出紅山先民對外來文化具有很高的容納度。

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

通高21口徑3.7底徑10.8×8.9厘米

原東北文物管理處拔交

遼寧省博物館藏

壺體作扁圓形,圓口,曲柄,管狀短流,圈足。胎質灰白閃紅,掛白粉。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水波紋地,上浮有如意流雲帶。柄外施綬帶紋,流基部作牛首張口狀。壺身兩面印相同的凸起花紋,中心壹朵蓮花內飾有太極圖式花紋,勾畫出“始於天然、載於天道”的審美意境。此壺構思巧妙,制作精細,花紋別致,裝飾富麗,是遼代陶瓷中的佳作。

夏景山口待渡圖

五代董源(生年不詳—962)

絹本設色

縱49.8橫329.4厘米

董源,字叔達,鐘陵(今江蘇南京)人,南唐中主時曾任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擅畫山水,開創了“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畫風格,是“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

此卷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江水蜿蜒於群山之間,草木豐茂,點染皴擦中盡顯江南山水秀潤之境。引首有明代董其昌書題,卷後有元代柯久思、虞集等人題跋,是董源傳世繪畫中極為精妙的壹幅作品。

太白山圖卷

元代王蒙(1308—1385)

紙本設色

縱27.4橫238厘米

王蒙,字叔名,號黃鶴山樵,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_外孫。畫風深受外祖父影響,又自出新意,獨具風貌。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此圖所繪為浙江鄞縣太白山及周圍景致,此處山巒疊嶂,綿延不絕,小橋流水,高拱長橋。全篇用筆繁密,以朱砂、花青點染,技法高超,別具壹格。

唐摹蘭亭序(黃絹本)

唐代佚名

橫24.5縱65.6厘米

湖南博物院藏

展覽中後期展出,敬請期待。

這卷原托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殘存)。卷中有明代書畫鑒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卷尾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唐宇肩、顧蒓、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石韞玉、李佐賢、韓崇諸跋。

此卷唐摹《蘭亭序》,雖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為唐代初期的書法作品,能流傳至今實為不易。正因它與其他唐摹《蘭亭序》的存在,使我們今日仍可在感受到王羲之書法藝術魅力的同時,認識唐代早期的書法風尚。

蘭亭集序圖卷

明代祝允明(1461—1527)

文徵明(1470—1559)

紙本行書設色

書心:縱22.9橫48.8厘米

畫心:縱20.8橫77.8厘米

祝允明,字希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擅詩文,尤工書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_、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長洲縣人。嘉靖二年(1523),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之職。嘉靖五年(1526),文徵明辭官歸鄉,專事創作。文徵明詩、文、書、畫無壹不精,人稱“四絕”,其與沈周***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文學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歸去來兮辭圖卷

明代馬軾李在夏芷(生卒年均不詳)

紙本水墨

縱27.7橫60厘米

馬軾,字敬瞻。嘉定(今上海)人。宣德年間與戴進、謝環同善畫名於京師。工詩文,善畫,山水取法南宋院體。

李在,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宣德年間入畫院,為畫院待招。善山水人物,宗郭熙。

此幅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情境,***九段,現存李在三段,馬軾三段、夏芷壹段,第壹段與第八段原作已佚,現存此兩段為清代畫院畫家補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