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裏山石料開采甚早,但肇始於何時,已不可考。在當地,民間有“貪心金庫變石頭,勤勞石頭變金庫”的傳說,講的便是當地人在六裏山開采石料的起源。
? 最早手工開采石料,方法較原始,1人單獨或2人搭檔,用榔頭將多枚鑿子打入石紋,使其裂開,再加工成方方正正的塊石,可作宅基石、砌墻、鋪路之用。
? 後來,炸藥開山,采石效率提高,但還是辛苦活。當時石礦的主要工種有把宕、出宕、大榔頭、小榔頭、打炮、扶釬、扛棒、拖車等等,鑿炮眼、破大石頭、敲小石子、……。最早石料甚至還要人工擡,直到兩輪手推車出現。
? 石礦裏,最高級的工人是“把宕工”,負責選擇炮位、點火放炮、清除浮石等等。壹根粗麻繩做成的保險索,壹頭系在腰上,壹頭綁在山上,把自己懸在半空,打炮眼、用帶鉤的鋼釬把石壁上的浮石挑落下來。工資高,危險性大。
六裏山用機器開采石料。按《通元鎮誌》說法,始於民國5年(1916)。據《澉誌補錄》“山篇”載:“民國以來有人在此山設立石子公司,用機器軋取石片,售作築馬路之用”。想必這時,六裏山青石應已名聞江浙滬了。
? 民國8年(1919),在《浙江省長公署第4575號指令》中,省長齊耀珊為修築華亭塘河運河塘岸(華亭塘,即上海奉賢華亭海塘,始築於清代雍正年間,全長24千米,由條石和花崗石壘成,氣勢壯觀,號稱“四十裏金城”。),指令六裏山提供塊石1790方。
?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是他此次訪問的其中壹站。但是,當時上海的虹橋機場無法起降尼克松乘坐的“空軍壹號”專機。之前的半年,為迎接他訪問上海,中央決定重修虹橋機場。上海方面負責修機場的部門點名要用六裏山石子作混凝土骨料。
? 其實,直到1978年,六裏山石料的開采壹直不溫不火。1978年以後,隨著通元石料工業的迅速發展,六裏山周圍石廠雲聚:北有海鹽縣六裏山軋石廠(國營),南有六裏山南山軋石廠(六裏山軋石廠與六裏鄉茶院石廠聯辦),西有新拱村石廠(村辦),東有通元鎮石料壹廠(通元鎮與新長、新浦兩村聯營)。
那些年,整個六裏山熱鬧非凡:炮聲隆隆,石機轟鳴,車輪滾滾,煙塵蔽天。河中更是停滿輪拖駁船,排號裝運石料,經六平申線航道運往上海。
? 由於大量開采,到1985年時,六裏山地面以上山體僅存約四分之壹。實際上,早在1983年通元鎮石料壹廠就因資源不足開始向地下采石。到2005年,石礦關停,形成壹個面積0.3平方公裏、深近80米的礦坑,日積月累,儼然成湖。
? 六裏山在通元集鎮西南3公裏。年少時出門,黛色的山影隱約可見。但真正與六裏山親近,卻要到七十年代末。
? 那時,我小伯父正應聘在六裏山的點心店制作包子、饅頭等面點。某日興起攜我前往,住了二天壹夜。期間,利用休息時間,帶我遊覽了六裏山。
? 七十年代末,六裏山剛剛開始大規模開發,大部分主峰、山腳的植被還未被破壞,竹林、茶園猶在。山頂據說鐵拐李醉酒後跌倒留下的兩個“腳饅頭印子”(腳饅頭:土語,即膝蓋。所以也叫“仙人膝”)和狀似滑梯的“淌下石”,引來了少年“截樹岔根”(土語,即刨根問底)式的追問。面對山腳漆黑的山洞,躍躍欲試,要緊(土語,即趕快)纏著問通往哪裏。
? 就在當時,拾到了壹塊貌似植物化石的石頭,巖石層面上呈現出類似苔蘚、藻類和樹枝的印痕,帶回家珍藏了好久。後來才知道,這種石頭叫松屏石,又叫松石,學名叫模樹石或樹枝石,並不是化石(業內稱“假化石”,有壹定觀賞價值),印痕其實是錳的氧化物結晶。
? 後來,也曾多次因事前往六裏山,但來去匆匆,壹直未曾深入。直到九十年代初,帶著單位的通訊員赴六裏山石礦采風,方才再次親近。但那時,六裏山已經蕩然無存,只有礦坑底部細如螞蟻的工人在忙碌,長龍般曲折蜿蜒的傳送帶將石料源源不斷地送上地面,渾黃的河道裏不時響起貨運船隊起航的鳴笛聲。年少時的六裏山,早已遠去。
? 再後來,幾次回到故鄉,問起六裏山,只聽說礦坑裏的水很清澈,魚很鮮美,但難釣。後來,有人說政府要利用六裏山礦坑建平原水庫,熱鬧了壹陣,漸漸又清凈了下來。
? 直到前不久,在鄉賢胡永良先生的朋友圈,發現他應邀到六裏山考察,才知道浙江交投公司已拍下六裏山礦二年半的開采權,成立海新礦業具體負責六裏山礦地綜合開發利用。胡老此行,據說是海新礦業要研討六裏山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為完成綜合開采後的全方位修復提供人文歷史的支持。
? 能遇到壹個有情懷的公司,六裏山的未來想必不是夢。
? 備註 :在寫作本文時,發現壹個奇怪的現象,古籍中“六裏山、甪裏山、角裏山”三個名字雜用。前文宋《澉水誌》“澉浦所全圖”可見“六裏山”;本文《浙江省長公署第4575號指令》可見“甪裏山”;下面胡永良先生拍攝的木刻版《光緒海鹽縣誌》中可見“角裏山”。但六裏山因“山周六裏”而得名,“角裏山、甪裏山”不過好古者攀附四皓之壹的“角(甪)裏先生”罷了,叫“六裏山”似乎較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