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邊塞詩常用手法,急求!

邊塞詩常用手法,急求!

邊塞詩常用的表達技巧,有用典、借代、對比、烘托、虛實結合、象征、借景抒情、比喻、誇張等。?

用典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壹種修辭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表達效果:使詩歌內容凝練,含義深刻。?

?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 賞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誌。有人說龍城是指打到龍城的衛青,<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上寫有“青至龍城,斬首虜數百”;也有人說龍城是指轉戰千裏,路過龍城的李陵,<漢書李廣蘇建傳>寫李陵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假如有龍城飛將那樣的猛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化用“龍城飛將”的典故,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2.借代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壹物來代替另壹物出現。通俗的說,借代是壹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壹般來說,邊塞詩中的借代手法多體現為用衣著服飾、兵器代指士兵,用胡塵代指敵兵或者外族土地,用旌旗代指我方軍隊等,具有委婉含蓄的特點。

表達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隴西行四首·其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賞析貂錦,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裏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用胡塵代指胡人的土地。

3.對比

對比是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壹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這種寫作手法叫對比,也叫對照。邊塞詩中的對比手法則多為將軍和士兵遭遇的對比,帝王功業和百姓苦難的對比,當然也有環境描寫的對比。

表達效果:通過對比,使中心主旨的表達更為鮮明。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 教人意氣憶長安。

賞析“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壹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壹定築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將秦中春色與塞外酷寒相對比,更加突出了戰士們在邊關忍受的苦寒,恨春風不度,勾起了對故鄉的無限思念。

4.烘托

表達效果:邊塞詩中烘托手法大多為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戰場的慘烈、艱苦或者軍情的緊急。

從軍行(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賞析詩的壹、二句“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采用倒裝的句式,描繪了戍邊部隊奉命開拔及行軍途中的情景。“大漠風塵日色昏”並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氣候的暴烈,它作為壹種背景出現,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於“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壹支勁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軍隊卷塵挾風,如壹柄利劍,直指敵營。這就把讀者的心弦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壹場惡戰已迫在眉睫。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將要演出壹種驚心動魄的場面。

5.虛實結合

表達效果:運用想象,拓展詩歌內容,形成時空對比。

涼州詞(其壹)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賞析第三句“無數鈴聲遙過磧”,寫的是在沙漠上級緩行進的壹隊馱運貨物的駱駝,但句中卻並沒有出現駱駝和押運人員的形象,只有從沙漠上遙遙傳來的絡繹不絕的駝鈴聲。這是虛實結合、以聲傳影,因聲見形的妙用。壹列長長的駱駝隊遠遠的走過沙漠,駝鈴發出悅耳的聲響,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而現在的安西都護府轄境為吐蕃控制,駱駝商隊再不能到達安西了。抒發了由對唐王朝落寞衰微的無奈而產生的辛酸沈痛之情。

6.直抒胸臆

表達效果:直接表達情感,真切強烈,震動人心。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

賞析詩的尾聯:“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誌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表達了詩人忠貞的報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