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嬴的資料...我好無語... 為什麽到處找都找不到...綜合性學習,老師讓我們找自己感興趣的..我還真不知道了阿

嬴的資料...我好無語... 為什麽到處找都找不到...綜合性學習,老師讓我們找自己感興趣的..我還真不知道了阿

嬴姓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壹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壹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壹,是秦漢時才開始的。《漢書地理誌註》和《說文解字》記少皞氏為嬴姓。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皞氏初以燕(玄鳥)為圖騰,故成為嬴姓的始祖。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壹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臯",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

少昊之母,《帝王世紀》說是"女節",《拾遺記》又稱為"皇娥"。《春秋元命苞》-上記載:黃帝之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有的書又作"稚華之渚",即今河北鹽山東南),女節夢中幻覺到這顆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而《拾遺記》上卻更有壹段富於神奇色彩的記載: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遊,當她來到窮桑的滄茫之浦時,遇到壹位容貌俊美絕俗的神童,自稱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來到滄茫水邊,與皇娥相遇,竟壹見鐘情,從此與她嬉戲宴遊,樂而忘歸。經過壹段浪漫時間,皇娥便懷有身孕,後來生了壹位聖子,取名叫摯,為了紀念皇娥與帝子窮桑相愛,便又給他取名窮桑氏,亦叫桑丘氏,這就是嬴姓的原始遠祖少昊。

少昊長大後,成為氏族首領。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壹帶)。後來氏族壯大,少昊當上東夷部落聯盟首領,便遷都曲阜。當少昊即位之日,有五只鳳從五方(東、西、南、北、中)飛集於帝庭。少昊氏認為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以鳥來給各個氏族命名,稱自己氏族為"鳳鳥氏"。《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即位後,"利器用,正度量",即發展生產,訂立制度標準。少昊最大的功績是測量天象,制定歷法。他的部落設置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節氣變化的官,有歷正、司分、司至、司啟、司門五種之多。少昊氏是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路史·後記》),又把北辰列為最尊貴的星位。後世以星宿定部族區域,以星定人,都是源於此。少昊又是壹個會創作樂曲的氏族,史稱少昊“作樂曰《九淵》。”《帝王世紀》說,少昊壹直當了壹百年東夷部落聯盟領袖後才去世。

少昊去世後,戎夏黃帝集團的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原少昊部落的許多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地遷徙。有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有的氏族沿著黃河繼續西遷到黃土高原,少昊鳳鳥氏族則遷到更遠的陜西雲陽壹帶。正因為如此,少昊雖為東夷,但《帝王世紀》和《遁甲開山圖》等典籍都說帝少昊死葬雲陽。《山海經·西次三經》說:"又西二百裏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於少昊氏族西遷,少昊逝後,被尊為西方天神,叫"西皇"。

確切地說嬴姓始祖是伯益,司馬遷《史記》“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伯益之父是禹以最賢之臯陶,打算將自己的帝位讓給他,不巧他病逝。臯陶死後,"葬之於六,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臯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繼承了燕鳥圖騰,仍以偃為姓。臯陶的長子名伯益,伯益為秦趙之祖,繼承了少皞氏的嬴。《帝王世紀》說:"伯翳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伯翳即伯益,舜帝賜他為嬴姓,只是命他繼承了少皞氏擔任嬴姓部落的首領。並非嬴姓自伯益時才開始有。這樣,從臯陶父子時始,嬴與偃兩姓分開,而變成了鳳凰家族的兩大系統。偃姓奉臯陶為祖,他的後裔主要向南發展;嬴姓則奉伯益為祖,他的後裔主要留在山東,或南行淮水,或向西遷。

伯益因對社會的發展立了大功,禹準備舉伯益為戎夏--東夷部落聯盟的領袖,讓伯益當禹的繼承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雲:禹之子"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於是,禪讓制被世襲制所代替,中國的歷史由此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中國第壹個王朝--夏朝建立。

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葛系承嬴氏

葛姓,《風俗通》記載說:“葛氏,古葛天氏之後。”如果葛天

氏確有其人,則我國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個姓氏相較,算起來資格

是夠老的了。

現在就算把有關葛天氏的傳說當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卻也

跟我國所有的其他姓氏壹樣,是有確實的姓源可查的——《通誌氏族

略》上記載說:“夏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

我國的古籍上,關於葛伯的記載相當不少,譬如《書經》的“仲

虺之誥“曾說到:“葛伯仇餉”。“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湯居

毫,與葛伯為鄰”,其註則說:“葛,夏諸侯嬴姓之國。”由此可見,

“葛”的確是3000多年以前曾經獨霸壹方的壹個諸侯,是由顓頊的嬴

姓後代所建立,他們跟後來滅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湯是“芳鄰”,擁有

今河南省蔡丘縣東北的壹片地方,後來,他們的子孫也“以國為氏”,

統統都姓了葛,並且壹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來,葛氏的得姓是相當早的,比後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

流的周文王姬姓後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盡管關

於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說法不盡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國群姓之中

的“老資格”,卻是無可疑的。

我國南方的葛姓,來源與北方不同,據《姓氏考略》的考證,是

出自東漢光武帝時的洪氏。關於江南葛姓的姓源,《姓氏考略》上的

記載十分詳盡:“漢洪●祖子浦廬,壹作葛廬,起丘佐光武有大功,

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於弟文,南渡江,家於句容,為吳中葛氏所出,

望出梁國。”

由此可見,江南葛姓人士,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東漢初期,由洪

姓所分支出去的,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後擔任水官的***工氏的後代,所

以跟傳自夏諸侯葛伯的北方葛氏,應該沒有十分接近的關系。

在我國民間,為人所熟悉的葛姓名人相當不少,而其中似乎又以

“太極仙翁”葛玄以下的壹系列“神仙人物”,最為老幼鹹知。

除了上述位列仙班的人物,在我國歷史上,葛姓也出了不少傑出

的人物,尤其是宋壹代,更是人才輩出,葛泌、葛書思、及葛勝仲等,

都分別在各方面表現優異。

葛泌在宋光宗的紹熙年間拜相。葛書思是出名的孝子。葛勝仲則

是湖州治律極嚴的知府。

清朝道光年間的浙江山陰人士葛雲飛,更是壹位鼎鼎大名的人物。

當時,鴉片戰爭初起,在英國人第二次攻陷定海的時候,葛雲飛表現

了抵禦外侮的大無畏精神。據說,當時來犯的英國船有29艘,英國兵

有20000多人,而葛雲飛的手下只有200余人,可是卻士氣如虹,以大

刀對付他們的洋槍洋炮,結果是力戰而歿,但他們的大無畏精神,卻

已永垂不朽。

秦孝公

姓名 嬴渠梁

謚號 孝公

陵墓 弟圉

政權 秦國

在世 前381年—前338年

在位 前361年─前338年

年號 無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戰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即位時正值21歲,當時除秦國外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而處於西垂的秦國被中原諸侯冷落。於秦孝公即位之初就求賢招兵,廣招人才,命群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他重用衛人公孫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使國勢日漸強盛。

十二年(前350年),秦孝公遷都至鹹陽(今陜西鹹陽東北),進壹步進行變法,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壹中國奠定了基礎。謚孝。

前任:

父秦獻公 秦國君主

前361年—前338年 繼任:

子秦惠文王

秦國君主

1 非子 2 秦侯 3 公伯 4 秦仲 5 秦莊公 6 秦襄公 7 秦文公 秦靜公(未即位) 8 秦憲公 9 秦出子

10 秦武公 11 秦德公 12 秦宣公 13 秦成公 14 秦穆公 15 秦康公 16 秦***公 17 秦桓公 18 秦景公 19 秦哀公

秦夷公(未即位) 20 秦惠公(春秋) 21 秦悼公 22 秦厲***公 23 秦躁公 24 秦懷公 25 秦靈公 26 秦簡公 27 秦惠公(戰國) 28 秦出公

29 秦獻公 30 秦孝公 31 秦惠文王 32 秦武王 33 秦昭襄王 34 秦孝文王 35 秦莊襄王 36 秦始皇

始皇帝的家世 ——秦與嬴氏壹脈

若論始皇帝,不得不說其顯赫的家世。因為我們可以從嬴氏壹脈的發展來發現先秦的歷史,也了解始皇帝繼位前嬴氏與秦的風雨歷程。從其祖先走過的路,我們可以看到壹部完整的秦史與嬴氏家族史。

考嬴氏壹脈起源,因為資料短缺,後世壹般以史記為準,本文自然也不例外。從太史公的記載裏,嬴氏起源是與神話掛鉤的,中華文明史由於姬周之前極其空白,後世之人壹般只憑點滴的口傳加上合理的想像來完成的,也可以說姬周之前中華文明史,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真正的歷史。盡管商之後紀已有比較系統的敘述,但就其真實性來說,至今未敢下定論,這也是困擾當今我國史學家的長久難題。

據史記載,秦之祖先是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之後,女修織布時吞燕卵而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助禹治水有功,受禹在舜前褒揚,帝舜喜之,與其言:費呀,是妳贊助禹取得成功,我要賜妳黑色的旗旒,妳的後世子孫將繁多興旺。因此又把姚姓的美女賜其為妻。後來舜又讓其馴養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就是柏翳。舜因其功復賜姓為嬴。這就是史載之嬴氏起源。後世嬴姓以柏翳為先祖,應該是比較現實的。畢竟女修吞燕蛋而生子之說,史無實據,很難讓人信服的。但史既無考,也權作真實嘍。

自柏翳後,史多有實載,太史公也系統的梳理出了嬴氏壹系的脈絡圖。大費生二子,壹叫大廉,即鳥俗氏。另壹個叫若木,即費氏。自此贏氏分成了二個支系。費氏的玄孫叫費昌,其兒孫有些住在中國,有些住在夷狄。費昌生在夏桀之時,曾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在鳴條打敗桀,建有軍功。由於後世無顯赫之偉績,所以柏翳此壹支系從此淡出政治舞臺,史也少有記載了。而相對於費氏壹系,大廉壹系則輝煌許多,因為後來秦就是出於此系。

大廉壹系由大廉玄孫中衍開始輝煌,帝太戊因為聽說中衍長著鳥的身子卻能說人話,便蔔問讓其駕車吉兇,蔔出吉,便召中衍來駕車並賜女為妻。自太戊後,中衍後代因世世輔商有功,所以嬴姓有不少顯名於世,終於成為諸侯的。

中衍生中來,中來雖有功績,卻未大顯。中來生蜚廉。蜚廉復有子惡來,季勝,惡來革。後惡來因助商紂被周武王伐紂時所殺,此系斷也。而另二系季勝與惡來革卻在日後興旺。

季勝系歷孟增(宅臯狼)、衡父、而至造父。嬴氏壹族由造父興。造妳善駕車而得寵於周繆王,經常得以伴周繆王出遊,可謂近身之侍。但造父興盛,也緣自於壹次意外。時逢周繆王出遊,恰遇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駕車,長驅疾馳,壹日千裏,趕回周地來平定了叛亂,繆王感其功,封趙城與造父,造父壹族自此稱為趙氏。由此可見,趙姓出自於嬴氏。千年後趙宋百家姓以趙為尊,固然有趙宋姓趙的關系,難道也就沒有趙姓出自嬴氏,為皇姓第壹姓之因乎。當然此僅是猜測,只為讀者壹笑罷了。

再說惡來革,其系才是真正的秦嬴,因為秦就始於此系。惡來革早死,但有子女防,女防生旁臯,旁臯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因受造父之寵,承趙城名而姓趙氏。

非子住在犬丘,因為也喜歡養馬與各牲畜,所以也擅長養殖它們,犬丘人告於周孝王,孝王便命他養馬,由於他養的好,孝王便想立他為大駱的嫡子。可大駱之妻是申侯的女兒,她生的兒子成已立為嫡子。自然也就受到了申侯的抵制。因為當時的嫡子是可以擁有父親的全部財產與土地的,所以嫡子之爭自然很是激烈,由此也引出了申侯與孝王言,大意是從前我們的祖先是酈山之女,是戎胥軒的的妻子,生了中來,中來由於親戚關系而歸附於周,保守西垂,西垂因此才和睦。現在我女兒又嫁給大駱為妻,生下嫡子成。申人和大駱再次通婚,西戎才全部歸順,您才得以為王,請您再三考慮。申侯這番軟中帶硬的話,讓孝王只能選擇退讓。孝王大意說:從前伯翳為舜掌管牲畜而獲得封地,被賜姓為嬴氏。現在他的後代為我養馬,我也要分封國土給他,於是孝王將非子封於秦,讓他重接嬴氏的祀統,號稱秦嬴。孝王這種既不得罪申侯又圓了自已心願的做法,讓秦完成了最初的成形,秦自此而生,只是封地與後來的秦相比相差千萬倍罷了。但秦嬴壹脈自此真正有了自已的立足之根,秦國也可以說是由此開始。

縱觀秦嬴家世,好像每壹次發跡都與牲畜有關。柏翳因此而得姓,造父因此而獲趙地趙姓,非子更是因此而得秦地,圖日後子孫壹統中華,可見秦嬴壹脈,皆因牲畜而成也。此是天意還是人為使然,是巧合還是必然,就見仁見智了。但歷史是這樣記載的,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壹點,那就是,秦嬴興旺是靠養的壹手好牲畜得來的。

至此秦嬴壹脈總算理出了頭緒,其後的秦嬴傳世,歷史都具備了相當齊全的資料,我在這裏就不壹壹累敘了。而只挑幾位對以後建立大秦王朝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嬴氏君主加以敘述。因為他們都是後來統壹六國的大秦國奠基人。

秦仲,秦嬴孫公伯之子。周宣王時被任命為大夫,討伐西戎,結果死於戎。此是秦嬴家族第壹位在封疆後付出生命代價的君主。

莊公,秦仲長子,父死繼位。周宣王時王給兵七千,征伐西戎,擊潰西戎,周宣王把土地重新給予秦仲的後代,連同其祖先大駱的封地犬丘在內,封為西垂大夫,這是秦國第壹次擴大了封地面積。

襄公,莊公之子,因莊公長子世父為報祖父仇而無意為君讓位與其。周幽王時犬戎與申侯伐周,周幽王死,秦襄公出兵救援周王室有功。周平王正式冊封秦襄公為諸候,也就是說秦由封地上升為國,這可以說是秦國第壹次在法律上成為了真正的國。秦襄公不但獲得周平王封的諸侯稱號,而且還同時獲得了周平王特許的歧以西地區,又壹次擴大了領土。其時周王室已衰,已無力從西戎手裏奪回岐、豐之地。所以周平王與襄公說:戎人無道,強占我歧、豐之地,秦若能趕走西戎,即可擁有歧,豐之地。並立以盟誓。無力之地,賜之何妨,只是成全了秦國。襄公從此正式立國,秦國才成了真正的國,開始與諸侯互派使節了。襄公後來伐西戎至歧,死。

文公,襄公子。在研、渭水交會處營築城邑,設賴疇(音)為都。十三年設史官記事,人民越來越開化。十六年,文公敗西戎,獲歧之地,守之。而將歧東之地獻回給周。十九年獲陳寶。文公四十八年死。

秦繆公,秦成公之弟。秦時在其手中初定大國地位。他設計用五張黑羔皮換來虞國亡國大夫百裏奚,奚引褰叔同治秦政,秦國壹片清平昌盛。繆公十四年,秦與當時大國晉國大戰,結果秦俘晉君夷吾,欲殺之祭天,後因周天子求情而放,晉獻晉河之地。經此壹戰,諸侯無敢輕秦之強也。謬公二十年,秦滅梁,芮二國,疆域進壹步擴大。二十五,繆公與當時霸主晉文公救周,並送周襄王回國,殺叛亂的周襄王弟王子帶。無形中又提高了秦在諸侯中的地位。三十四年,繆公設計奪戎王使者智士由余。三十六年,秦伐晉獲崤山大捷,使關東諸侯震驚。三十七年,秦用由余之計討伐戎王,滅十二國。開拓了方圓千裏之地,稱霸西戎。三十九年,繆公死。秦在繆公手裏真正打下了大國的基礎。

秦孝公,獻公之子。秦自繆公後陷入平庸。秦因地處西僻,少與中原來往,所以往往為中原諸國鄙視。孝公繼位後,接受衛鞅變法,變更法制,整飭刑罰,對內提倡農業,對外嚴明賞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從此秦國進入了興盛時期,國力因此得到了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秦接受變法後,是戰國時期第壹個由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進壹步解放的生產力,無疑對秦國的經濟推動作用是巨大的。八年與魏壹戰,秦勝,獲魏之安邑。十二年,建鹹陽城,遷都鹹陽。並合小鄉為縣,減少了行政機構,全國***設四十壹縣。並把領土擴大到洛水以東。十九年,周天子承認孝公為霸,二十年,諸侯皆來朝見,會盟於逢澤,並朝見天子。

秦昭襄王,武王之子。秦自孝公後經惠王、武王勵精圖治,無論在經濟實力上還是武力上及疆域上,遠非關東六國可比。自襄公即位,秦國可以說是在不斷的征戰中渡過的,秦在襄公時期不停的打擊韓、趙、魏、楚諸國,不但大量的殺傷對方的軍力,而且還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可以說,襄公時期就為後來的始皇帝統壹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長年的征戰,讓被打擊國不堪重負,國力可謂達到奄奄壹息。襄公五十壹年,秦武力達到了極致,滅西周,西周王來投降叩頭認罪,並獻出他的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萬。秦放周君,五十二年西周人民逃往東周,周的寶器九鼎被搬到秦國,這意味著,周亡。五十三年,秦因魏王歸順來見最晚,起兵伐之,占吳城,魏國交出國家政權。五十六年襄王死,韓王穿上孝服來吊唁祭悼,可見襄王威風,秦之強大。余威尚且如此,關東六國怎能不亡。

莊襄王元年時,秦再滅東周,周王朝至此終結。莊襄王即位三年,但在呂不韋的統籌下,秦進壹步打擊了河東三國韓、趙、魏,為後來的始皇帝摧枯拉朽具備了條件。莊襄王三年五月死。

秦王嬴政立,其時年僅十三歲。

自秦王贏政上溯,秦自孝公變法圖強,歷孝公,惠王、武王、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世,秦國國力已遠超關東六國的總和,可以說始皇帝統壹六國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嬴政,他在他祖先的努力下,壹開始就占據了優勢,豐功偉業,只是由他完成罷了。

秦的祖先出自嬴姓,其後世子孫由於屢受歷朝分封,都以封國為姓,所以日後的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都是出自嬴氏。秦因其祖先造父封於趙城,也稱為趙氏。

這就是秦始皇帝的家世與嬴氏壹脈的來源圖,讀者通過以上的文字,相信會對始皇帝統壹六國與其祖先的偉業有個全面的了解,這對思考下面關於關於始皇帝功過的評敘,起壹個很好的輔助作用。

秦國的歷史起源

中國古代史所謂的秦朝,壹般是指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期間的秦王朝,僅僅只有十五年的歷史。然而,從壹個古老的部族逐步發展成為壹個統壹的帝國,秦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

秦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女修。《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①]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秦部族的圖騰是“玄鳥”(燕子)。和殷人壹樣,秦人的先祖最初活動在我國的東方。

從大業開始,秦人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擁有了自己的姓氏。“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②]因為協助禹治水有功,大業受到舜的嘉獎,還被賜姓。“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③]

夏王朝建立之前,嬴氏部族已經和中原地區的部族有所接觸。由於和商部族的祖先為近族,嬴氏部族和商部族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夏朝末年,嬴氏部族參加了商滅夏的戰爭。“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商王朝建立以後,嬴氏部族不僅在政治上受到很大的重視,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蔔之使禦,吉,遂致使禦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在商朝末年,嬴氏部族依然堅定地維護紂王的統治。“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蜚廉最後遂葬於霍太山。周人滅商以後,嬴氏部族隨之也變成了周朝的奴隸。然而,嬴氏部族並不甘心,並且參加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叛亂。據《逸舟書·作雒解》雲:“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叛。”這裏的“盈”就是贏,即嬴氏部族。

周公姬旦帥軍平定了叛亂之後,除了大量殺戮之外,還將剩下的部族予以分割,並且強制從原先的住地遷走。嬴氏部族的壹部分被遷到黃、淮壹帶,他們後來在那裏建立了壹些小國,到春秋時期還在活動。另壹部分在被集體從東方遷到西方。原來在殷商的西部邊陲也活動著嬴氏部族的壹部分。因為西周占據了殷人的統治地區,他們已經被趕到更家遙遠的西部邊陲。這時又有從東方遷來的部分贏姓氏族,兩部分加在壹起,就成為了西周邊陲最大的壹股嬴氏部族。他們被迫踏上了那遙遠的荒涼的黃土高原。隨著周王朝的邊境越擴越大,嬴氏部族也就被迫越走越西。

在周孝王時,嬴氏部族的身份發生的變化。被迫西遷以後,嬴氏部族壹直過著遊牧生活。蜚廉之子曰惡來,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臯,旁臯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④]這裏的“犬丘”位於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汧、渭之間”位於今天陜西省扶風縣和眉縣壹帶。周孝王對非子的表現比較滿意。他發布命令:“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⑤]周孝王把壹個叫“秦”的地方賜給非子作為附庸,並且允許他在此興建城市。“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這裏的“秦”,位於今天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的秦亭鄉壹帶。從此,嬴氏部族正式結束了長期的遊牧生活,大約已有數萬人眾,開始成為壹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西周王朝統治的衰落,周圍的壹些方國也開始加強了對周王室的反抗和進攻,其中對周王室威脅最大的玁狁為首的戎狄部落。他們在關中地區搶掠,甚至經常威脅到國都的安全。因為戎狄的侵擾,周王室不得不向秦嬴求救。因此嬴氏部族地位也逐漸提高。“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⑥] 然而,秦仲討伐西戎的戰事並不順利。“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⑦]秦仲去世後,周宣王又召秦仲的長子莊公昆弟無人領兵7000同西戎作戰,並且取得勝利,奪回了被西戎占領的土地。“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⑧]此後,嬴氏部族更加賣力地與戎族作戰。莊公的長子世父發誓:“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他主動將太子的位子讓給弟弟襄公,自己帶兵討伐西戎。然而,戰績並不理想。“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餘,復歸世父。”為了應對戎狄的入侵,“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借以分化戎人,另壹方面,遷都汧邑。

這時秦的崛起也引起了有些東方統治者的註意。公元前773年(秦襄公五年),司徒鄭桓公問史伯:“姜、贏其孰興?”史伯回答:“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秦仲、齊侯,姜贏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⑨]史伯把秦與齊相提並論,可見這時的秦已經和戎狄顯示出明顯的差異。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戎狄大舉進攻,周幽王召集諸侯救援,但是無人響應。[⑩]“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只有秦襄公率兵救援,作戰甚力,有功。幽王死後,平王即位。為了躲避戎狄的鋒芒,平王決定將國都遷往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在遷都過程中,秦襄公又率領軍隊參加了護送。因此,周平王就正式封秦襄公為諸侯,並且將“岐以西”的土地賜給他。然而,周平王分封給秦襄公的土地在已經脫離周的有效控制。“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從此,秦的政治地位從西垂大夫而上升為諸侯,正式開始立國建政。作為周天子加封的諸侯國,秦國可以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但是秦國面臨的生存環境卻異常險惡。在秦的封疆內,幾乎布滿了戎狄。他們長期以來就是以富庶的關中地區作為目標,或者掠奪或者騷擾。

這是秦國歷史的開端。

盡管這時的秦國已經成為周天子正式分封的眾多諸侯國的壹員了,但是它和其他諸侯國之間卻存在著壹個明顯的差別。這就是他沒有真正得到其他諸侯國在分封之際就能夠擁有的封地,而只是周天子的壹張政治支票。只有把這些戎狄驅趕出去,秦國才能把周平王開除的政治支票變現。